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現場:暢所欲言 兩岸青年北京對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0 00:51:28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吳昀慶(中評社 實習記者 梁蘊盈攝)
 
  束沐首先談了他對“主流民意”概念本身的看法,進而提出一個問題:網絡民意和主流民意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他認為,網民往往不能代表主流,但在某種特殊環境、時機的催化下,網上聲音被放到極大,那麼網絡民意的力量就有可能壓過、甚至取代原有主流民意,成為新的“主流民意”。束沐以最近不少兩岸網民鼓吹立刻“開戰”為例,他說:“我曾經跟一個鼓吹開戰的台灣年輕人說:你應該知道台灣‘八仙塵爆’的慘狀吧,如果真的爆發戰爭,四處都會發生類似‘八仙塵爆’的悲劇,這會給你我、給你我的親屬帶來多大的災難?”接著,束沐又分享了他對台灣民眾有關兩岸交流“主流民意”總體特征的看法,他引用陸委會關於兩岸交流速度的民調,梳理出幾個趨勢轉折點後表示,“求穩甚於求進,求名勝於求實”這十二個字可以概括近十多年來台灣民意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總體態度。

  針對第二輪發言,黃宗昊做出以下點評:第一,關於什麼是“主流”,他希望把界定權交由各位發言人自行決定;第二,什麼是“主流”,什麼是真正的“主流”,就台灣而言,可以通過民調獲得,但民調如流水,隨著時間的變化也會發生很大的差異,而就大陸而言,主流聲音是要統一,但具體政策是強硬或是溫和,不同人之間還是各有想法。進而,黃宗昊提出第三個總結性的問題:兩岸未來究竟是“漸行漸遠”還是“漸行漸近”?對促進兩岸交流和相互理解還有什麼建議?

  兩岸交流前景 “政冷民熱”或成趨勢

  宋威穎表示,兩岸交流政策既要考慮“目的性”也要考慮“功利性”。表面上,台灣領導人更迭,兩岸政策趨向保守,以前熱絡現在日趨冷卻。但是他指出,畢竟兩岸關係的宏觀背景不一樣了,從2008年到現在,8年間兩岸關係發生了太多改變,“政治冷、民間熱”會是今後一段時期內兩岸交流常態。他表示,馬英九推動三通之後,陸生、陸客有很多機會赴台就讀、觀光,雙方信任感就會逐漸提高。“早期,台灣青年人不太會考慮來大陸工作,但現在,我周遭四分之一會來大陸就業”,他建議,面對著兩岸社會越來越大的差異,如何為來大陸就業的台灣青年人更好地了解大陸、更好地了解大陸的生活經驗,然後再帶回到台灣帶給更多的人,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吳昀慶直截了當地表示,他不會覺得兩岸會漸行漸遠,反而會越走越近。他認為,全球化和兩岸間血脈的關係,只會讓兩岸越走越近。但是他話鋒一轉:“台灣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所在巨大的國家或區域之中,與國際交流不能只有中國一個選擇,我也希望未來台灣走向太平洋”。他表示,兩岸官方間緊張的關係,甚至牽涉到國際情勢的緊張,故他不希望兩岸往緊張的方向走,但“有些堅持的不能放棄”。吳昀慶樂見的兩岸之間開展民間交流,認為現在兩岸在學術、非營利組織等領域交流比較好。他指出,台灣地方很小,風土人情非常濃厚,這說明台灣作為一個小地方、小區域的治理也可以算是一種模式。“我們從社區出發,有很多社會組織從事維護公民意識、公民參與的工作,我相信這是一個更民主、更好的發展方式”。他表示,面對強大的國際競爭壓力,他希望台灣能夠在“華人圈”作為一個“探尋更好社會的實驗基地”。“什麼東西叫做一個好的社會,什麼叫做一個好的國家,什麼樣才叫做真正的社會主義精神”,他希望,未來兩岸之間可以通過交流,找到更好的華人社會的模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