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不少城市雨中"看海" 北京為何有驚無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8 09:52:45


  中評社北京8月8日電/剛剛過去的7月,暴雨在中國轉了一個圈,一個個城市接連“看海”。

  此輪暴雨考驗,北京的答卷還不錯:7月19日突降大雨,一下就是將近50個小時,全市總雨量超過了2012年“7·21”那場特大暴雨,儘管仍有局部地區出現積水,但城區基本沒有重現“7·21”“看海”場景,也未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7·21”後,北京採取了哪些管用措施緩解城市內澇?防治城市內澇,下一步還應該做些什麼?記者冒雨進行了實地採訪。

  改造70多座泵站,橋區防汛能力從兩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

  北京7月19日暴雨,記者最先想到的是去廣渠門橋看看。4年前那場暴雨,廣渠門橋排水系統幾近癱瘓,橋底下一片“汪洋”,一名司機在積水中不幸溺亡。

  “4年前廣渠門橋積水嚴重,是因為河水倒灌到排水方溝,抽出去的水又流回橋區。當時井蓋都被倒灌的水頂起了1米多高!”7月20日18時許,負責廣渠門橋區排水的夕照寺泵站總工程師王洪江在工作現場告訴記者。

  城市排水管網能力不足,是城市“看海”的罪魁禍首。2011年住建部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暴雨重現期小於1年。2014年我國開始實施新版《室外排水設計規範》,提高了城鎮內澇防治設計標準,規定特大城市中心城區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為3年至5年,即最低應能抵禦三年一遇的暴雨;大城市中心城區為2年至5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中心城區為2年至3年。

  而北京“7·21”之前的現狀是:城區管網排水標準一般是幹線一年一遇,城市環路一至兩年一遇,落後於新標準中最低三年一遇的要求。新標準出台後,北京在部分有條件的城市新區進行了雨水管網改造,提高了行洪能力。比如,通州玉帶河大街以前的排水方溝只有1.5米寬、1米高,常被淤泥堵塞。改造後,地下行洪道增寬至5.2米,增高至2.8米,可以容納兩輛車並排行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