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移動支付威脅中國銀行業獲取大數據的能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30 09:53:09


  中評社北京8月30日電/外媒稱, 在中國商業銀行的傳統放貸業務正承受巨大壓力之際,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崛起對銀行向新業務線拓展的能力造成打擊。

  據英國《金融時報》8月29日報道, 在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正在崛起,而代價是信用卡和借記卡的使用量在減少,這對商業銀行獲取客戶數據的能力構成威脅。這些客戶數據被視為新興金融和消費業務模式的關鍵。

  本月早些時候,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金融公司螞蟻金服的總裁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經由其支付寶完成的支付跳過了中國銀聯。銀聯是與中國央行關係密切的國有結算網絡。

  這種狀況導致銀聯以及發卡行、收單行從商戶那裡賺取的手續費收入大幅縮水。助長這一趨勢的不僅僅是電子商務的崛起,還包括超市和餐館等線下商戶移動支付量的迅猛增長。

  報道稱,總部位於上海的金融科技咨詢公司Kapronasia的數據顯示,2015年有更多中國消費者從刷卡轉向通過移動錢包應用掃描二維碼,這令銀行損失了200億美元手續費收入。

  在銀行的總體營收組合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貸款的利息收入,結算手續費則只占一部分。不過分析師表示,中國的銀行面臨的更大挑戰來自第三方支付提供商在銀行與客戶之間“插一杠子”的方式,這種方式令銀行無法獲得關於消費模式的寶貴數據。

  Kapronasia創始人曾農·考普龍表示:“隨著第三方支付提供商超越支付業務、銷售約車、電影票和理財產品等多種產品和服務,數據在中國正日益成為人們首選的新貨幣。銀行急需會幫它們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的關鍵交易數據。”

  支付寶及其競爭對手微信支付的大多數用戶,在支付時所用的錢都來自於與其移動錢包掛鈎的傳統銀行賬戶。這意味著,傳統銀行存款仍是資金的最終來源。然而,當消費者用支付寶或微信來支付時,銀行不會接收到關於商戶名稱和所在地的數據。銀行的記錄只會顯示收款方是支付寶或微信。

  由於利率去監管化、違約增多以及信貸狂潮後需要抑制貸款增長,中國的銀行的傳統放貸業務正承受巨大壓力。在這樣一個時點,數據的流失為它們帶來了一大挑戰。對銀行向新業務線拓展的能力來說,大數據被認為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八六證券研究駐上海高級金融科技分析師王曉燕(音)表示:“過去,商業銀行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務大企業上,不太關注消費者。然而,隨著宏觀經濟遭遇麻煩,企業業務的增長空間面臨壓力。銀行無疑希望抓住零售銀行業務的機遇,但如果它們沒有支付和消費數據,將很難引起消費者的更多關注。”

  最近幾年,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推出了自己的電商平台,這一跡象說明銀行已認識到了數據的重要性。去年,中國資產最多的中國工商銀行運營的平台“融e購”擁有3000萬用戶,交易額達8700億元人民幣。

  (來源:參考消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