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國民黨在努力扎根台灣的同時,仍然保持與中國大陸的聯結,努力探索建立和諧的兩岸關係。
上世紀中期國民黨退踞台灣,隨著反攻大陸夢想的幻滅,國民黨的本土化是必然的選擇。但是,選擇本土化並不意味著推動去中國化的路線,而是應當在“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指導思想下,探索建立與中國大陸和諧相處,共同繁榮發展的政治論述。
從台灣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台灣與大陸僅僅隔著台灣海峽,台灣社會的長遠發展無法擺脫大陸因素的影響。無論哪一個政黨上台都必須思考什麼樣的兩岸關係對台灣社會對發展最為有利。今年1月的“大選”結束後,許多民進黨人士也都承認,台灣社會的發展無法擺脫大陸因素的影響。因此,建立和諧的兩岸關係不僅有利於台灣社會的健康發展,有利於兩岸社會的共同發展,也有利於保持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從新的政策綱領可以看到,一方面政策綱領強調扎根台灣這塊土地,“國民黨從執政的舞台走下,必須重新走進人群,回應這塊土地的需求,傾聽民眾的心聲,唯有向下扎的越深,國民黨才能為台灣這個共同的家園,奠定更穩固的根基!”另一方面,政策綱領仍然保持了與中國大陸的聯結,國民黨將繼續“傳承國父孫中山先生的理念,堅守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的國家定位。”這樣的政治論述既強調了國民黨的本土化,又保持了與中國大陸的法理聯結,與民進黨極端的本土化路線相比,國民黨的政策綱領更加符合台灣社會發展利益,符合兩岸社會及台海地區周邊國際社會期待。
再次,國民黨在政策綱領的總論部分提出了正確的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具體領域的政策主張,特別是兩岸關係領域需要更加緊密地與兩岸的實際相結合。
國民黨在政策綱領中提出,“在中華民國憲法的基礎上,深化九二共識。積極探討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可能性,扮演推動兩岸和平制度化角色,確保台灣人民福祉。”然而,從兩岸關係的實際情況觀察,現階段探討以和平協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可能性不切實際。原因在於:一是兩岸與藍綠之間對於兩岸敵對狀態的認定存在很大的分歧。一種觀點強調歷史的角度,認為兩岸關係始於國共內戰,兩岸之間的敵對是中國統治權與代表權的爭奪;另一種觀點則從現實的角度觀察,認為台灣方面任何一個政黨都無意與大陸爭奪統治權與代表權,台灣各個政黨只是在謀求不同程度的自主性,兩岸之間的敵對狀態表現為台灣的自主性面臨了大陸的軍事威脅。二是兩岸與藍綠之間對於和平協議問題存在重大分歧。一種觀點認為,兩岸關係是國共內戰的延續,目前內戰尚未正式結束。因此需要兩岸簽訂和平協議;另一種觀點認為,在1979年大陸宣布“停止對金門、馬祖的炮擊”,1991年台灣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之後,兩岸雙方已經單方面停止了戰爭狀態,兩岸之間已經實現了和平。因此,和平協議並不是當前台灣民眾所迫切需要的。另外,和平協議還涉及到現階段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例如台灣的政治地位,兩岸的政治關係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