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偉大的長征精神,遠超悲情意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20 10:53:59


 
  其次,長征在沿途撒下革命的種子,創建紅色政權,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長征不是潰逃,紅軍更不是流寇。黨和紅軍把由失敗引起的戰略退卻變為北上抗日的戰略進軍,一路宣傳黨的主張、創建紅色政權、組織地方武裝。長征路上播下了無數革命的種子,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喜訊。

  最後,長征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使之成為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長征結束後,保存下來的紅軍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黨的精華,構成了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的骨幹。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的軍事力量在長征前曾經達到過30萬人,因為犯錯誤,後來剩下不到3萬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難的時候不要動搖。3萬人比30萬人哪個更強大?因為得到了教訓,不到3萬人的隊伍,要比30萬人強大。

  長征途中湧現出三位獨臂將軍賀炳炎、餘秋裡、晏福生,長征的熔爐使他們的軀體不再健全,但理想和信念更加堅定。餘秋裡在晚年回憶錄中說:“是理想和信念的力量,鼓舞我戰勝難以想象的困難。經過艱苦的磨練,進一步堅定了我的革命信念,鍛煉了我的革命意志。經過長征,我更加堅信,任何艱難困苦都阻擋不了有堅定信念的共產黨人。”

  長征的勝利,把黨中央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在西北、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前沿陣地。這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紅軍到達陝北後,建立陝甘寧根據地,使黨有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實現了中國革命重心從“紅土地”到“黃土地”的戰略轉移,最終將延安建設成為中國的“紅色之都”。以此為基點,將革命輻射到全國,為黨和紅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陝甘寧根據地的建設經驗,對全國有著積極的指導和示範意義。解放戰爭期間,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建設和鞏固“三三制”原則的確立、土地改革的進行,一方面團結了最廣大的中間力量共同革命;另一方面,為我們黨後來取得政權、進行政權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些都是長征帶給我們的另一種意義上的勝利,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喜悅”。沒有長征中吃過的虧,就沒有我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節節勝利。就此而言,長征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今天對長征精神的理解,不只有悲情意識,不只是悲傷感懷,而更多地蘊藏著樂觀精神和以苦為樂的奮鬥精神。

  美國著名記者斯諾曾說過,長征是“驚心動魄的史詩”。他對長征的理解是深刻的——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和膽怯、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斯諾使用了一系列充滿讚美的詞匯,來讚揚紅軍的戰鬥精神,不僅客觀,而且蘊含著對長征從“悲劇”到“喜劇”的某種情感轉換的深刻理解。

  眾所周知,毛澤東同志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詞,歷來膾炙人口、鼓舞人心。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的彩色音樂片《紅軍不怕遠征難——長征組歌》,其實也傳遞了一種革命浪漫主義精神。這部組曲以深刻凝練的語言、優美動人的曲調、濃鬱的民族風格和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演形式,熱情謳歌紅軍在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歌頌了紅軍指戰員艱苦卓絕、英勇奮戰的英雄氣概,頌揚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兩萬五千里長征。這些高雅藝術給了我們永遠的藝術享受和不盡的喜悅歡樂,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長征精神超越悲情意識的見證和記憶。

  (來源:解放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