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我國運載火箭為什麼以“長征”命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12 11:56:55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從長征一號到長征七號,我國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一次次將中國航天推向新高度,我國運載火箭為什麼起名為“長征”?中國工農紅軍走過的漫漫長征路和“長征”系列火箭之間又存在怎樣的聯繫?

  運載火箭以長征命名不是巧合

  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載星火箭就是長征一號。長征一號的研製也是一次長征,從1958年開始到1970年發射成功,足足走了12年。

  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1958年5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八屆二中全會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地球衛星”。

  為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北京南郊誕生,錢學森出任院長。

  火箭設計之初,大家都在想給火箭起個什麼名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一總體設計部總體設計室的同志們,有感於毛主席著名的《七律·長征》中表現出來的紅軍為實現革命目標,藐視一切困難、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頑強鬥志和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提出建議並經上級領導批准,將火箭命名為“長征”,寓意我國火箭事業一定會像紅軍長征一樣,克服任何艱難險阻,到達勝利彼岸。

  中國航天踏上新長征

  “長征”成為我國系列運載火箭的標誌性名稱,一代代航天人也踏上了獻身祖國航天事業的新長征。

  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較晚,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國際環境的制約,在探索空間的火箭技術方面,不可能得到任何國家的援助。唯一的出路就是從國情出發,走自力更生、獨立研製的道路。

  創業難,但難不倒中國航天人。房屋一時蓋不起來,大家就住帳篷、睡通鋪。沒有地方辦公,就在飛機庫中搭起工作台,用手搖計算機進行計算分析和設計。

  長征一號研製工作,每攀登一個技術台階,都需要攻克大量的難關。在當時,除了錢學森外,其他科研人員都沒有見過導彈、火箭是什麼模樣,更不懂怎樣設計和生產導彈。大家不懂就學,邊幹邊學。他們發揚紅軍長征時的犧牲精神,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了各項重大試驗任務。為了發展我國航天事業,從全國各名牌大學選調了4000名大學生。他們來到戈壁灘,加入航天試驗隊伍,開始艱苦創業。參加重大試驗任務時,面對生死考驗,大家都寫下遺書,交了“最後的黨費”。

  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和探索,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終於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軌道,使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擁有人造衛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航天精神是長征精神的繼承發揚

  長征精神氣貫長虹,長征火箭翱翔蒼穹。當第一枚火箭直射雲霄的時候,人們看到乳白色的運載火箭彈體上寫著兩個火紅的大字——長征。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歷經千難萬險,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作為民族奮進的精神火炬,長征精神激勵著人們踏上中華民族復興偉大的新征程。

  我國的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每一步發展都凝聚著航天人巨大的付出。從長征路到飛天路,折射的是薪火相傳的精神。不同的長征,同樣的精神。

  我國的航天之路,面對發達國家在高技術領域的長期封鎖,開始長征般的艱難跋涉。從無到有,從串聯到捆綁,從常溫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中國航天人,用汗水和心血,書寫了一部我國實現技術自主創新的輝煌歷史。

  (來源:新華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