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資本的面孔——“走出去”的全球敘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18 13:00:36


 
  在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眼中,中國資本仿佛刺激了他們莫名的“不安全感”:

  ——中國雙匯收購美國豬肉生產和供應商史密斯菲爾德“威脅食品安全”;

  ——中國嵐橋集團租賃澳大利亞達爾文港“威脅軍事和航行安全”;

  ——美的收購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威脅知識產權安全”;

  ……

  德國政府叫停愛思強收購案的理由也是因為所謂“國家安全”。

  此前還有40多名美國國會議員聯名寫信,指認中國民企重慶財信企業集團計劃對芝加哥證券交易所的收購將“威脅金融安全”。

  對於種種“怪現狀”,英國金融專欄作家馬修·林恩的評論一針見血:“所謂‘國家安全’理由無一例外是嘩眾取寵的保護主義。”他指出,企業壯大後走向全球市場是一個普遍規律,韓國企業20年前這樣做,日本企業30年前這樣做,大量美國、德國企業幾十年來也是如此,憑什麼懷疑中國企業有險惡動機!

  另一類西方媒體傳播甚廣的話題叫“中國買下英國”“中國買下德國”“中國買下美國”……

  對此,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算了一筆賬:“在華德企有8200家,在德中企只有2000家。中國在德投資額只相當於德國在華投資的10%,只占外國對德投資總額的0.2%,難道這就能買空德國了?”

  法國商務投資署的一份報告指出,中企在法國投資勢頭強勁,但是總額遠遠落後於日本,更不要提占法國吸收外資總額四分之一的“收購之王”美國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