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美對華政策的迅速轉變是安倍政權難以承受的。儘管美日同盟依然穩固,但至少在特朗普任內,中美在塑造新型大國關係上的共識將弱化美國遏制中國的決心。日本一向作為亞太地區遏華的急先鋒,其遏華政策與美國相比,通常有過之無不及。近段時間國際情勢的變化自然使日本產生一定程度的戰略焦慮,進而在對陸對台政策上出現較為激進的轉變。另一方面,安倍政權也試圖以這些“個別”事件試探大陸底線,企圖通過擴大對台灣問題的介入增加手中僅有的幾張對華“遏制牌”的分量,強化未來在國際事務中對陸談判的籌碼,這也是部分美國鷹派所樂見的。
其次,日本對台事務的介入,看似是蔡英文當局“積極爭取”的結果,本質上是日本希望獲得台灣在經濟,政治,安全上依然可觀的剩餘價值。蔡英文執政後,台對日政策從馬英九時期的“友日”轉向“媚日”。馬執政時期,所謂“友日”某種程度建立於其本人傳統的“反日”思維上,軟硬兼施,最大限度且不失原則的為台謀利。這一點從其對台海洋權益,歷史問題等方面之強硬可見一斑。然蔡主政後,當局主動打破兩岸八年來積澱的和平穩定,通過提升與美日經貿,安保等多方面的合作關係,意圖重新建構一種基於“美日最大程度介入兩岸關係”的衝突性平衡,也就是媒體語境下的“仇中,媚日,親美”。對日之諂媚自然也得到其“選擇性”的回應。所謂“選擇性”回應就體現於日方在避談包括涉及“主權”等爭議性議題的基礎上通過為“台灣”正名,派高階官員訪台等這些幾乎零成本的方式來換取蔡當局在涉及“主權”“漁權”“歷史”“核食”上的讓步,從而維護日本在這些方面實質性的利益。同時,民進黨當局也希望加深“日台”經濟關係擺脫台灣對內地的經濟依賴,降低“台獨”的本錢。
綜上而言,日本近期在涉台事務上的深度介入起因於美國亞太政策的轉變,日方望以此增加對華遏制的籌碼,同時,通過這些政治上的操弄騙取台灣在經濟,“主權”等方面的還存在的剩餘價值。
儘管日本對台政策礙於其對“一個中國”之承諾,未敢有出格舉動。但基於歷史因素,日本明裡暗裡都有著干擾台灣事務的傳統。近期為例,在去年台灣“大選”前,日方就派出陣容龐大的代表團公開介入台灣“大選”,表達對傳統親日民進黨的支持,以期日後兩方能深度合作。對於近期日升級對台關係的舉動,雖然並並無多少實質性的結果。但筆者認為這些看似並無聯繫的個別事件反映出日在涉台思維上的僥幸心理,即試圖以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政治操作逐步突破大陸紅線,使得未來日美在涉及台事務上能得寸進尺,有例可循。大陸自然應提高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