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草棚王陵”記載烏幹達興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10 16:56:11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談到帝王陵墓,人們總會想起北京的十三陵,很難想到與中國明朝同時期的東部非洲也有一個王國,也留下了一座名留青史的王陵——卡蘇比王陵。因它是茅草屋格局,看似鄉野民宅,簡陋而古樸,被譽為“草棚王陵”。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卡蘇比王陵位於烏幹達首都坎帕拉郊區的卡蘇比山上,原來是布幹達王國的宗教場所,埋著四位國王。這裡是當時布幹達王國最重要的宗教祭祀場所,不僅代表著烏幹達文化的精粹,也代表著傳統烏幹達建築的精華。卡蘇比王陵代表著烏幹達的歷史和文化傳承,2001年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卡蘇比王陵距離坎帕拉市中心5公里,《環球時報》記者從賓館驅車十幾分鐘即到。遠遠看到山頂上一堵草墻,整齊肅穆。卡蘇比山主要分三個部分,四位國王的陵寢位於西北角;主陵後面是一些低矮的建築和皇家墓地;東部是農業用地。王陵以正中間的四位國王陵寢為中心,分為兩層,類似中國的兩進院,占地約3000平方米,四周圍著用非洲大象草編織的三米多高的籬笆墻。這種酷似竹竿的白色大象草,全部根朝上斜插,表示墻內大院的主人已不在人世。院內有大小7座圓錐形草房。其中,有4座分列庭院兩側,原為穆特薩一世王後和嬪妃的宮室。有一座位於大門口,是卡巴卡的禦林軍的住室。另一座位於大門左內側是鼓室(如圖),鼓室內有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二十幾面牛皮鼓。大門右內側原來有一個長方形的火爐。穆特薩一世在世時,幾十名禦鼓手日夜不停地在鼓室中敲擊;十幾個禦爐工則保持爐火終年不熄。鼓聲與爐火是國王健在、王國興旺的標誌。國王駕崩則鼓停火滅。

  陵墓位於陵園深處,高約10米,地面直徑15米。房子以圓木做梁柱,大象草作墻壁和頂棚。光潔的大象草捆成束,擺壓得既整齊又密實,足有一尺厚,風雨不透。從內部看,墻壁不過三四米高,但巨大的拱頂則顯得深邃而又壯觀。正是在這裡,長眠著穆特薩一世及其長子、長孫、曾長孫等四個國王。不過,該陵寢已於2010年毀於大火,正在準備重建。陵寢後面埋著幾十位皇親國戚。

  墓地不准活人進

  烏幹達居民屬於尼格羅人,他們分屬班圖和尼羅特兩大語系下四十多個部族。其中,最大的部族是班圖語系的布幹達族。在歷史上,烏幹達境內以部族為中心曾出現好幾個王國,其中最強大的是布幹達王國。這個王國形成於14世紀,16世紀以後逐漸強盛,成為東非地區最強大的王國之一。直到1967年烏幹達成為共和國,這個王國才被廢止。在700多年的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國王有35個。根據布幹達王國古老的習俗,國王死後,作為權位象徵的下顎骨要與屍體分葬。因此絕大多數國王都是一人兩墓。

  布幹達王國的第30位國王穆特薩一世,是這個王國最強盛時期的統治者,也是這個王國第一個同阿拉伯人和歐洲人開始交往的統治者。他曾受伊斯蘭教的影響,一度長時間嚴格過齋月。1877年之後,他擔心阿拉伯人威脅王國北部的安全,開始接納基督教傳教士,尋求歐洲人的支持。後來穆特薩一世離開王國的發祥地布西羅,在坎帕拉另建王宮,並且留下遺囑,死後下顎骨與屍體同葬,葬在自己生前的王宮中。1882年,他在坎帕拉西部的卡蘇比山坡上建成王宮。然而,剛搬進新王宮兩年時間,他就去世了。人們遵照他的遺願,將他葬在這座王宮,卡蘇比王宮隨即變成王陵。從穆特薩一世開始,謝世的國王有6位,其中4位葬在這座王陵中。這座王陵遂成為布幹達王國最大的皇家陵園。

  布幹達部族的人將這座大草房視為聖地,進入陵墓要脫鞋。從遺留的圖像上看,房子內部呈穹窿狀,四壁用烏幹達特產的土黃色樹皮布鑲綴。房子正中間,高懸著一塊特大的樹皮布,將房間一分為二。樹皮布前邊,地上鋪著細長、柔軟的檸檬草,草上罩著編織精美的草席。樹皮布下邊,是一塊隆起的平台,為四個國王象徵性的墳塋。墳前掛著他們的畫像,擺著他們生前用過的長矛、大刀和盾牌。樹皮布後邊,是四個國王的真正墓地。墓地俗稱“森林”,任何活人都不准進去。

  濃縮烏幹達歷史文明

  據向導說,王陵保護工作主要由先王的衛士和遺孀擔任。現在的大多數“遺孀”,並非任何國王的王後或嬪妃,只不過是這種榮譽頭銜的繼承者。記者見到了幾位衛士和“遺孀”在一個草房裡跳舞,裡面沒有燈光,一片漆黑。從門口透過的光亮來看,除了鼓手和跳舞者,屋內墻角還燃著一堆火,有位“遺孀”吸著一種本地煙草,向導說這種煙草容易使人昏昏欲睡。

  卡蘇比王陵是烏幹達的重點保護文物。它是布幹達王宮與王陵建築的最突出的代表,是烏幹達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神靈信仰和民族特性生動而集中的體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無論是設計還是建造,卡蘇比王陵都堪稱人類建築史上獨具創造性的傑作,是目前世界上罕見的恢宏的純竹木茅草建築。這座“草棚王陵”濃縮著烏幹達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古老文明,記載著東非曾經最強盛的一個王國的榮辱與興衰。

 (來源:環球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