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打虎拍蠅、正風反腐的決心和行動,成效明顯、世界矚目,這是我們拍這部戲的原動力。”李路介紹,2015年開始籌備,進行劇本創作,2016年大年初三開機,拍攝113天,剪輯3個多月,“大概用了兩年的時間”。
“《人民的名義》情節緊凑,每一集都有很多事情發生,一定會好看,這個是我們相信的。”李路表示。
2.“良好的社會反響,充分證明我們黨的反腐深入人心,真正得到社會各階層的熱烈響應”
在周梅森看來,《人民的名義》成為“現象級”的影視作品,同樣“非常意外”。
“沒有任何營銷,此劇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充分證明我們黨的反腐深入人心,真正得到社會各階層的熱烈響應。”周梅森說,“從官方到民間,從創作者到主管部門,共同找到了最大公約數,這非常難得。”
“現象級”電視劇是“現象級”社會心理得到滿足的結果。“邪不壓正,是《人民的名義》成為‘現象級’作品的原因所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研究部主任趙彤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公平正義的渴望,對優良黨風政風的期望,對國家和民族美好未來的憧憬,形成一股巨大的社會期待,《人民的名義》回應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期待。“其熱播反映的是民心所向,顯示出人民群眾對黨的優良傳統和現實作為的高度肯定。”
作為該劇的忠實觀眾,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人民的名義》被“熱捧”說明反腐敗已成社會共識,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反腐敗給自己工作生活所帶來的變化。“人們關注反腐劇,其本義在於關照自身發展,尋求社會正義,全景式地了解黨和政府的反腐決心,進而把握中國反腐敗的進程及未來的政策走向。”
莊德水表示,反腐敗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人們對於背後的故事及工作細節一直缺乏了解。“社會公眾渴望通過反腐劇了解反腐敗的具體工作程序和過程,在反腐敗力量與腐敗力量的交鋒中樹立反腐信心,讓思想受到教育,讓心靈受到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