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競爭力論壇民調:逾6成不滿蔡兩岸關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27 11:04:54


超過六成的民眾不滿意蔡政府的兩岸關係。(中評社)
 
  龐建國表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台灣社會一直有3成左右的人是完全拒絕認同中國人的。交叉分析顯示,年齡是影響態度最主要的變項。39歲以下的年輕人,尤其是20歲到29歳之間的年輕人,回答自己不是“中國人”的比例最高(64.0%,30-39歲為54.3%,40-49歲為42.2%,50-59歲為32.8%,60歲以上為34.4%),明顯高於40歲以上的受訪者,影響的程度遠高於省籍。即使加上“台灣人”與“中國人”交疊認同的提示,20歳到29歲之間的受訪者還是有45.4%的人回答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30-39歲為34.5%,40-49歲為24.8%,50-59歲為24.5%,60歲以上為28.8%)。可見得,從李登輝時代開始的“去中國化”教育,的確在台灣的年輕世代身上造成了明顯的影響。就此而言,所謂台灣年輕世代的“天然獨”,其實是“去中國化”教育下的“人造獨”。

  龐建國認為,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面對大陸的發展,請問您覺得台灣人與中國人應該採取何種關係,既能確保台灣利益,又能有利於兩岸和平發展?”這個問題的回答上。由於加上了現實利益的考量,使得“偏向中國人認同”的比例進一步升高至69.7%,完全地“拒絕中國人認同”的比例則下降到24.3%。不過,再用年齡層來做交叉分析,“拒絕中國人認同”的比例分別是20-29歲為28.9%,30-39歲為31.6%,40-49歲為16.4%,50-59歲為18.5%,60歲以上為25.5%。其中,60歲以上較高的比例可以解讀為早期反共教育的遺緒,20歲到39歲的高比例則應該是後來“去中國化”教育的影響。

  他說,就“有人在台灣堅稱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但到大陸訪問。辦活動、做生意,卻又宣稱自己是中國人,請問您認為:”這個問題來說,去年10月調查結果的發布會上,我們就曾指出,台灣地區的民眾對此採取的是相當務實寬容的態度。一直有高於5成的人覺得這種作法“面對現實,可諒解”,只有略高於3成的人認為這是“沒原則,該批評”。有趣的是,年齡越輕的人,越覺得這種作法無可厚非(20-29歲高達65.8%,30-39歲58.4%,40-49歲53.4%,50-59歲51.1%,60歲以上40.9%),這是否意味著台灣的年輕人比較現實而不講原則,值得玩味。

  龐建國指出,另外的幾個題目涉及對蔡英文政府處理兩岸關係表現的評價,大致上可以說,不滿意和不同意的比例都高於滿意和同意的比例。不過,同樣顯示出年齡層方面的差異,39歲以下的受訪者,尤其是20-29歲的年輕人,相對而言,比較偏向支持蔡英文政府。

  龐建國表示,或許是因為發現“去中國化”的作為有效,蔡英文政府執政以來,口頭上說要“維持兩岸現狀”,卻不斷推出各種“文化“台獨”的動作,包括廢止微調課綱、去孫中山、去蔣介石、去孔子、去軒轅黃帝,到最近的“去鄭成功”。大陸方面對於這些動作的解讀,就是“柔性“台獨”和“漸進“台獨”,所以,從習近平到李克強到俞正聲到張志軍再到國台辦的發言人,都一再強調反對或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可是,蔡英文政府卻總是裝傻或裝無辜,仿佛只要不直接採取挑釁的言語或動作,就不算是改變兩岸現狀。然而,從大陸的媒體評論可以看得很清楚,大陸方面對於蔡英文政府各種“文化“台獨”和“柔性“台獨”的動作,以及“漸進“台獨”的走向,是瞭然於心的。大陸方面也很清楚,時間的籌碼不在台灣這邊,所以,不必急著“地動山搖”,就讓兩岸關係繼續冷對抗下去,讓台灣沉淪在“悶經濟”和外交空間萎縮的困境中,看妳蔡政府能撐到什麼時候,等著“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那天的到來。只是,苦的會是台灣的老百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