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慧瑜給工友上課(人民網陳燦 攝) |
人民網記者:我知道那裡也有電影小組,您在藝術研究院教電影,為什麼沒有去電影小組,反而去了文學小組?
張慧瑜:電影小組互動性不够,主要是拍電影。他們去年拍了一個叫《移民二代》的片子,二三月份的時候在一些藝術空間放映了。每周,他們還有固定的電影放映活動。其實我對他們放的電影不是很滿意,大家還是更喜歡看娛樂片,我總想著給他們放點更藝術的或是與工人相關的電影。他們最喜歡武俠片。
人民網記者:那當初是個怎樣的契機讓您進入到他們之間呢?
張慧瑜:14年的時候,已經有很多小組了,當時的負責人小付就說也有很多工友喜歡文學,能不能有一個文學小組教他們寫作,就這樣誕生了。
人民網記者:所以文學小組是最後一個成立的?現在已經發展得很好了。
張慧瑜:相比戲曲小組等其他小組,文學小組是最後一個成立的。可能是因為我去的比較勤,小組的學習一直沒有中斷。還有一個沒有中斷的原因是大家創作的熱情很高,小付也努力給他們發出去,挺好的。
人民網記者:一般在什麼渠道發表呢?
張慧瑜:最開始就是關心工人文化的公號和網站,後來因為李若在網易發過幾篇文字,當時還引起了一些關注。當然,這次范雨素引發的公衆關注更大了。
人民網記者:那您認為范雨素“火了”有哪些原因呢?
張慧瑜:一方面是她的文字力量,一方面是文學小組的氛圍促使她寫下了這些文字。
人民網記者:您覺得這是一次偶然的走紅嗎?
張慧瑜:這個當然是偶然的,但是也有其必然性。她的文字不僅打動了知識分子,也打動了普通大衆。不刺眼、不悲情、很平淡,卻也曲折、有力量。我覺得這波熱度也不會持續太久。
人民網記者:您對走紅後的小組活動有新的期待嗎?
張慧瑜:我希望能有更多機構提供工人文化相關的服務,也是一種文化分享。我在國外的時候,租了一個中產階級社區的房子,他們會有很多讀書交流會之類的文化活動。其實相比中產階級,農民工更需要這種分享。
人民網記者:您的老師是著名的文化學者戴錦華,您的教學是學術的嗎?一般教他們些什麼呢?
張慧瑜:我的課分為這幾個部分:開始時,我們講一些社會事件或是歷史大事件,比如卡斯特羅逝世、APEC會議或是留守兒童自殺,某種意義上也是知識的分享。第二部分,我會講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以現當代文學為主,因為我對現當代文學比較熟悉。我們會一起朗讀這些文本,進行分析。不過去年重陽節的時候,我們講了一些重陽節的古詩,也挺有意思的。我其實不是特別系統,因為工友們來的時間也不固定,他們有流動性。第三部分,講工友們的作品。因為文學小組的初衷就是鼓勵大家寫自己的故事、身邊的故事。大家互相點評,效果是很好的。我們把他們的文字打在幻燈片上,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發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