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IP劇風潮:內容開發才是根本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13 10:17:12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7月13日電/IP劇發展的駝峰路線

  我國影視業的IP熱潮開始於2011年左右,2012至2013年持續升溫,2014年至2015年全面爆發,2016年進入熱情高漲階段,2017年上半年,IP電影開始走下坡路,IP電視劇依然熱力不減。總體可以看出,IP劇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駝峰路線。

  2011年《步步驚心》《傾世皇妃》《甄嬛傳》三部古裝題材的電視劇播出,創造了較高的收視率和良好的口碑。三部作品分別改編於同名網絡小說,也開啟了熱門文學IP改編影視劇的風潮。其後《軒轅劍》《古劍奇譚》的熱播進一步證明了IP劇的受眾號召力和品牌影響力,驅動大量影視資本轉而流向IP領域。自2014年起,IP電視劇就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引發業界廣泛矚目。在2015年第二十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IP電視劇成為主力軍。《古劍奇譚2》《羋月傳》《幻城》等IP大劇吸引市場眼球,未播先熱。此外,2015年又稱為IP電影的黃金時代。從年初賀歲檔《狼圖騰》《爸爸去哪了2》,五一檔、暑假檔出現的《何以笙貓默》《左耳》《栀子花開》《小時代4》等青春類電影,再到下半年上映的“鬼吹燈”系列的《九層妖塔》《尋龍訣》等,IP電影全面爆發,故事內容日益多樣化,題材類型廣泛。在傳統影視之外,IP網絡劇也異軍突起,一批IP網絡劇被譽為超級網劇,《匆匆那年》《無心法師》《盜墓筆記》等熱門IP網絡劇的製作成本、創作水準、收視數據甚至可比傳統電視劇。2016年IP劇收視依然火熱,有《花千骨》《錦綉未央》《青雲志》等多部電視劇亮相。2017年IP電視劇依然熱度不減,開年就有兩部IP劇開播,一部是改編自滄溟水小說《大唐後妃傳之珍珠傳奇》的《大唐榮耀》;一部是根據唐七公子同名小說改編的《三生三世十裡挑花》。然而,觀察2017年上半年的電影市場,一些根據IP改編的電影不僅沒有獲得市場的認可,反而票房增長乏力,沒有獲得預期效果。雖然近幾年IP電影紅火,但經過2017年國內電影市場的調整, IP不再是保證票房的絕對法寶,再好的IP假若沒有優質的內容和拍攝製作基礎作為支撐,也難以贏得觀眾的青睞。

  IP劇的火熱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內在原因。新媒體時代的營運方式呈現出參與互動式的特征,也為數字化傳播提供了更加開放的平台,為IP劇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促使IP劇充分發展。

  從傳播內容上,IP劇的內容大多來自網絡小說或遊戲的改編,題材偏好於青春、偶像、仙俠、穿越、架空、玄幻等內容,製作方在原素材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通過影視劇的形式進行二次傳播。從小說改編而來的IP劇,其故事人物、情節、寫法、風格等大多來自互聯網上讀者們的建議或啟發,他們有自己的論壇和貼吧進行討論和投票。可以說,這是一種群體性的創意共享式創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也符合了多數人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所以,熱門IP劇在出版時就已經擁有了眾多粉絲群,為電視劇、網絡的收視率、點擊率奠定了基礎。

  從傳播渠道上,“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形態是對互聯網工具的優化使用,由於眾多IP劇是基於網絡資源的再生,在播出渠道上體現出更多融合性的特點。從受眾參與反饋上,傳統電視劇製作播出模式中,受眾處於反饋的最後環節,作為消費群體存在。隨著社交媒體和播出平台的多元化發展,IP劇打破傳統的線性傳播模式,最大限度地將受眾納入到生產製作環節中,與受眾形成了參與互動式的關係。以熱播IP劇《琅琊榜》為例,受眾參與網絡IP內容的改編過程,參與電視劇的前期策劃、演員甄選、情節設置、主題曲征集等環節。整個過程充分發揮IP資源,打造一個開放和交互式的創作空間,提升作品與受眾的關聯度,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參與互動的要求。從傳播效果上,由於IP劇在創作中受眾積極參與,在播出形式上提供全屏輸出和多種渠道共享的平台,在受眾反饋上積極互動、吸收采納受眾建議,並擁有大量粉絲,形成穩固的相關度,使得IP劇的播出效果都非常好。

  IP劇仍在延續的三個突出問題

  雖然IP劇發展勢頭火熱,但是IP劇仍存在很大的問題:

  首先,缺乏優質的內容資源。綜觀近年來的IP劇,引起巨大反響的作品寥寥無幾。由於專業編劇和職業作家的作品出產時間較長而且數量較少,無法應對電視台產業收視率的要求。播出內容的缺乏使得這些媒體平台走上了聯合加自制的道路。改編網絡小說成為最高效的策略,所以越來越多公司把目標對准開發IP資源。IP題材具有粉絲基礎和潛在的價值,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由於快餐式的文化產業,依據資本積累的盈利思維,導致網絡寫手為了迎合市場而對原創IP內容進行炮製,原本IP產業的原創精神被資本綁架,大量抄襲雷同的作品層出不窮,粗制濫造的批量生產產品代替了精雕細刻打造出來的精品。IP劇內容質量大幅下降,表現為內容粗俗淺薄,故事情節歪曲事實,為了取悅網生代觀眾,擅自改編歷史,加入了感官刺激元素等。

  IP劇的創作模式已經由傳統的以作者為中心轉變為現代的以受眾為中心,原先起到引領觀眾作用的創作者如今受到受眾市場的支配。文學藝術作品一旦迎合消費目標,將喪失其純粹性。從網絡文藝開始,接受者和創作者的關係發生了錯位。網絡文學出現跟風、雷同的現象,缺乏了創作者所保有的獨特思維,人類的思想深度和價值觀的弘揚。同時,題材也呈現娛樂化和低齡化傾向。

  其次,藝術審美和社會價值觀低俗化。IP作為有價值有粉絲基礎的原素材,IP劇實行迎合受眾的娛樂化道路。在利益的驅動下,電視劇製作變成一種複制、拼凑、快速產出的工業模式,忽視內容生產和作品的藝術追求,迎合受眾趣味,尋找捷徑來爭取製作商投資回報最大化。追求感官刺激,追求形式上吸引眼球的效應,重視服裝道具的光鮮亮麗,重視演員妝容的精致完美,重視強烈的視覺體驗,忽視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忽視藝術審美的追求。

  再次,營銷流程和固定模式使作品缺少獨特風格。IP劇的開發,從小說創作改編,到演員陣容的選擇,再到電視劇製作,整個營銷流程都是一個固定模式,缺少獨特的內容和風格,而且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批量生產、機械複制,無論題材如何變化,模式、情節、製作、場景都固定下來,導演以實現消費者體驗的舒適化和投資回報的利益最大化為最重要宗旨。人氣和顔值代替演員演技成為選擇演員的首要參考要素。市場推廣採用人海戰術,線下舉辦粉絲見面會,以人際傳播的方式聚攏粉絲。與傳統電視劇相比,IP劇更依賴於網絡這一傳播渠道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演員、導演、制片公司、電視台、IP自帶的粉絲都自發地參與營銷。整個營銷中,聚焦重點在IP劇的形式上,而對作品的內容、內涵、價值和意義的深層次探討減少了,觀眾的注意力從內容轉移到形式上,不僅對輕鬆愉快、內容空洞雷同的IP作品逐漸接受,而且自覺維護這種“大IP+大明星+大製作”的IP固定的製作模式。

  優質內容是未來電視產業發展的必然走向

  面向未來的IP劇創作,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尋求突破:

  首先,堅持內容為王。無論是新興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優質的內容仍然是未來電視產業發展的必然走向。影視作品能否受到觀眾的認可和喜愛,歸根到底取決於故事內容能否打動人心。影視作品要達到既叫座又叫好,不能僅僅依靠炒作IP概念,更核心的要素是注重內容開發,樹立精品意識。一方面,選擇IP資源應具備成熟的故事內容,擁有實質的文化內核和價值觀念,能讓受眾從中感受到思想的熏陶。另一方面,IP劇在改編過程中應該尊重原作,力求在保持核心要素和價值的基礎上,進行適應性開發、創新性利用,增強IP內容轉化能力。堅持高水準的製作要求,打磨充實故事內容,從而提高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其次,打造文化IP,提升作品藝術價值。電視劇作為文化產業,本身就具有教化引導的功能,一部好的電視劇應該通過故事和情境讓受眾產生共鳴,進而演變為社會文化現象,得到受眾認可。優質IP缺的不是故事,而是如何把好故事講好的製作團隊和製作手段。網絡IP劇的內容是經過受眾考驗的,受眾對原作品的喜愛度會轉嫁到新的作品形式上,但這並不能成為IP劇製作粗糙、快速產出的理由。網絡IP劇是對網絡文化的基因延續,在製作中應該把握好原素材的內容核心,提升作品內在價值,兼顧內容與IP,整合形式與內在審美,打造真正的文化IP大劇。

  再次,注重作品製作,打造IP品牌延伸。“大IP+大明星+大製作”的方式不是萬金油。在IP劇的拍攝時注重細節和內在邏輯,注重電視劇製作的嚴謹性。受眾對於作品具有鑒賞能力,扎實的劇本和精心的製作才是保持口碑的長遠之道。IP素材成功轉化為影視劇作品,也有益於產品的再次開發。同名電視劇熱播後,同名網絡遊戲、手游、實體書籍等都受到觀眾熱捧,實現資源重複利用。網絡IP劇從資源獲取、製作、流通、播出相對減少製作方成本,但同時可以延伸市場品牌,實現新產品開發,衍生品牌效應,構成相對完善的產業鏈。

  (來源:文藝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