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李世默:兩岸猿聲啼不住,中國已達新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17-10-26 15:51:20


 
  這還不是最激憤的,看看今年《經濟學人》有多“不爽”。在最新出版的一期中,《經濟學人》發表關於十九大的封面文章,危言聳聽地警告世界各國,不要指望中共“會帶領中國或世界朝好的方向發展”。

  四分之一個世紀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但足夠我們認清一家媒體——哪怕是備享盛名的《經濟學人》雜誌。

  1992年《經濟學人》稱中國在“倒退”,而正是那年,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啟動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引發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從2002年到2012年,也就是《經濟學人》筆下中共“蒙混過關”的十年,可中國的GDP總量增至4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唱衰中國的媒體遠不止《經濟學人》一家,不過它還是頗能代表主流西方媒體在報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人類重大歷史事件時的“集體表演”。

  中共十九大的特殊意義在於它對當今中國和世界遼闊的前瞻性。按慣例,每次黨代會都會繪制未來五年的藍圖。但十九大制定了中國從今天到2050年的發展目標。這種情況幾十年一遇。上一次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鄧小平把建設小康社會確立為中國的目標。他借用儒家典籍中的“小康”一詞,描繪了國家總體繁榮、社會穩定的圖景。具體而言,作為一個階段性目標就是爭取到2000年時,中國人均年收入要達到800到1000美元。什麼?800美元?即使扣除通脹因素,現在上海一名勤勞的外來農民工一個月掙的錢也不止800美元。然而1980年時,中國人均年收入還僅有250美元。收入增至四倍在當時看起來,頗像“麥克白式的不自量力”。

  然而,鄧小平不是莎翁筆下的麥克白,他的憧憬已成為現實。今天的中國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人均收入接近10000美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銳意進取的社會湧現出大大小小許多領先於世界的互聯網公司,在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生活水平等領域都取得了廣泛而迅猛的進步,可謂前無古人。

  在這個歷史的交匯點,中共召開十九大,習總書記在大會開幕當天宣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共和國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即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