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於在野黨未能在小選區推選統一候選人,因此造成選票分散,讓執政黨“得漁翁之利”。據統計,在289個小選區中,執政黨、希望之黨、立憲民主黨、共產黨等在野黨多方混戰的選區有226個,其中執政黨獲得183席,在野黨僅獲43席。而在1對1的57個選區中,執政黨與在野黨分別獲得39席和18席。據日本《朝日新聞》推算,如果所有在野勢力能夠實現合作,形成與執政黨1對1的競選態勢,那麼選票的集中或將使63個選區的選情發生逆轉。如此一來,執政聯盟僅能保持250個左右的多數席位。因此,執政黨能夠完勝,並不意味著國民對其如何支持,其所得議席數量與國民的支持並不成正比。
長期執政仍存變數
隨著安倍成功開啟新的任期,其成為日本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的可能性也進一步增加。但是,在內閣不支持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安倍必須以實際成果鞏固新內閣的執政基礎,稍有不慎,都可能引爆執政危機。
在國內經濟方面,儘管各黨派在競選期間紛紛提出各自的競選公約,但大部分都是細枝末節,對日本存在的少子高齡化、經濟長期通縮等深層次問題均未提出可行的對策。為了應對少子高齡化問題,安倍提出將原本用於重建財政的消費稅轉用於部分幼兒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無償化,這恐怕也只是拆東墻補西墻,其欲在2020年實現基礎財政收支平衡的計劃幾乎難以實現。此外,如果消費稅如期提高至10%,日本國內經濟又將受到什麼影響也是安倍需要直面的問題。
在“修憲”方面,雖然執政聯盟獲得了“修憲”所需的三分之二議席,但這並不意味著安倍可以強勢“修憲”。“安倍獨大”風光早已不在,無視民意和黨內外不同聲音的做法已經行不通,安倍必須協調各黨主張並聽取國民意見。
目前,自民、維新以及希望之黨贊同“修憲”,立憲、共產、社民反對“修憲”,公明黨處於中間位置,對“修憲”持慎重態度。而在“修憲”勢力中,各黨之間以及自民黨內部對於如何“修憲”也存在不同意見。此外,即使各黨派在此問題上達成一致,但最終還是要經過國民的投票。本次眾議院選舉中,立憲民主黨議席由15席增至55席,躍升為第一大在野黨。在比例代表區中,自民黨得票率為33%,立憲民主黨得票率為20%。由於比例代表制能較好地反映民意,可見,立憲民主黨的護憲主張在選民中有一定的支持率。因此,安倍想要在任內形成一個能夠得到全部“修憲勢力”贊成且不招致“護憲勢力”強烈反對,並能順利通過國民投票的“修憲”方案並不容易。其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安倍提出的在憲法中加入自衛隊的方案,而這也僅僅是各方妥協的結果,既遂了安倍的“心願”,也為“修憲”撕開了一道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