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基層呼喚更多“狗不咬幹部”
http://www.CRNTT.com   2017-12-08 14:40:12


 
  “走讀幹部”長年住在鄉鎮,生活也比較枯燥。記者十多年前到西北某省份某偏遠鄉採訪,這個鄉的書記和鄉長介紹,由於離家遠,鄉鎮上又沒有什麼消遣,平時晚上本地幹部都回家了,兩人忙完工作唯一的娛樂就是拿瓶白酒,每人半瓶“幹拉”(方言,幹喝酒沒有菜)下肚,各自上床睡覺。可以說,鄉鎮幹部在選擇這份工作時,都是伴隨責任和擔當而來的,確實也有各種不易。


  無論時代怎麼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也不能變。幹部能不能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永遠都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


  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該自治州有兩個村總計不到4000人,1958年以來因放牧草山爭執械鬥不斷,累計造成22人死亡、86人傷殘,幾乎所有村民都有親人受傷或死亡,兩村已成“世仇”。持續近60年的爭鬥在近年獲得了解決,就是因為當地的幹部切實轉變了工作作風,深入到兩個村的群眾當中去。問題不解決,幹部不出村。自治州信訪局負責人一年多時間吃住都在鄉上、村上,自治州委主要負責人一年裡也30幾次吃住在群眾家裡、牧場,兩個村幾乎每戶人家都能叫上名字,心貼近了,才最終給雙方放下仇恨坐到一起解決問題找到了可能。


  可以說,群眾對“走讀”幹部有意見,不在於“走讀”現象本身,而在於這樣的幹部沒有深入農村、走近農民。在一次全國關注的重大自然災害的採訪過程時,記者和同事中午趕到災區的一個鄉鎮,鎮上負責同志介紹說自己上午跑了兩個重災村剛剛返回。看著這名負責同志乾淨的皮鞋和整潔的迷彩服,不禁讓人心生懷疑。這種行為,和當前出現的一些“下鄉下到鄉政府,進村進到村長家”的現象一樣,都是群眾深惡痛絕的。這樣的幹部,永遠不會是“狗不咬”的幹部,群眾真正反感的,也正是這樣的幹部。


  以前的人民公社時期,多數鄉鎮幹部雖然自己本身是非農戶口的國家幹部,但家屬往往還在家務農,生活在農村、工作在農村,讓這些幹部隨時保持著同農村、農民的天然聯繫,對農村變化敏感,對農民生活感同身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