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榮鑑曾任大溪鎮長,任內倡議並開始收容兩蔣銅像在慈湖,被形容“種”銅像,大賺觀光財。(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桃園12月30日電(記者 黃文杰)針對“立法院”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其中“清除威權象徵”條款,顯然衝著兩蔣而來,當年倡議收容全台蔣介石銅像,國民黨籍前桃園縣大溪鎮長曾榮鑑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如果摧毀舊的當成正義,不喜歡就改名,那就太簡單了,政治太好騙了吧。
當年全台發動拆銅像運動,尤其綠色執政縣市更是手段激烈,拆除及摧毀蔣介石銅像,唯獨桃園大溪人喊:“別人不要,我們要”,經過全台四處蒐集銅像與整理,終於誕生第一個紀念雕塑公園,挽救許多流離失所、廢棄不要的銅像,成為陸客來桃園最大亮點,這個原始構想來自當時擔任大溪鎮長的曾榮鑑。
曾榮鑑,桃園資深政治人物,擔任過桃園縣議員、大溪鎮長,8年前,國民黨吳志揚擔任桃園縣長,力邀曾出任農業局長,把桃園打造精緻農業大縣,吳志揚任期結束也一併離開舊縣府,漸漸淡出政治圈,對於近來通過促轉條例,中正紀念堂要改名,以及台北市中正高中21日校內蔣介石銅像遭人“斬首”,曾榮鑑接受中評社採訪,提出他的看法。
這位當年被形容,別人種田大溪“種銅像”,大賺觀光財的老鎮長曾榮鑑,看到民進黨以轉型正義名義,磨刀霍霍再度砍向兩蔣甚至蔣宋美齡創立的婦聯會,只能說,歷史功過都要陳述,活人也不用跟死人鬥,改名更不能叫做正義,甚至移靈與否都不重要,他問,轉型正義之後,台灣就能回到四小龍之首嗎?
曾榮鑑告訴中評社,如果摧毀舊的、當成自己的正義,那就太簡單了,政治太好騙了吧,不過台灣政治生態確實如此,任何政黨執政,誰握有解釋法令,誰就是最大,台灣如果這樣搞下去,相信會很慘,改不改名不重要,政府給年輕人有工作機會,把老百姓生活改善變好,比改名重要,老百姓自然會知道,什麼是正義?什麼是不正義?
他解釋,當初台灣一片臭罵兩蔣聲浪,為何敢獨排眾議,要收容銅像放在大溪?原因就是看到,坐落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的明朝十三陵。
曾榮鑑說,明朝十三陵共葬有13位明朝皇帝,23位明朝皇后、2位明朝太子、30餘名妃嬪、1位太監,是全球保存完整皇陵墓葬群之一。
他強調,為何清代統治沒有摧毀明朝皇陵?還派官管理?箇中原因,足夠讓民進黨好好想一想。
清代願意保存明朝皇陵,讓曾榮鑑想到,蔣家跟台灣關係,開始把銅像“種”在大溪,也遇到很大阻力,不過他單純認為,那是戶外民主教室,提供和解場所,你要歌功頌德也可以,你要臭罵也可以,只要不是拿榔頭去敲碎都可以,最後還讓大溪大賺觀光財。
曾榮鑑認為,兩岸關係急速冷凍,陸客來慈湖人數銳減,但是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歷史恩怨,仍是台灣最大觀光資產,不用擔心被忽略,但需要保護與時間消化。
被問到民進黨通過“促轉條例”,會不會擔心兩蔣文化再度淪為鬥爭對象?另外,新黨青年軍被搜索拘提引發“綠色恐怖”效應?曾榮鑑認為,這就是“民主集權”的弔詭。
他解釋,透過合法程序,掌握多數,變成多數暴力,民進黨強勢專制會變本加厲,不只鬥垮國民黨,任何政黨也不行跟執政黨分資源,或許民進黨少數個人有理想,會去衝撞黨中央,相信在民進黨也不太好混。
被問到,台灣未來20年政治發展,都是這樣嗎?曾榮鑑說,如果繼續讓民進黨這樣操作下去,資源都被民進黨吸乾的話,其他政黨“很難呼吸”。
曾榮鑑說,這不代表其他政黨全然沒機會,只是現在法令解釋權及話語權,掌握在誰手中,誰就有優勢,誰就代表正義,目前消息傳遞通路都在執政黨,不是在野黨,這些通路販賣商,都要靠執政黨吃飯,不敢跳出來質疑或衝撞。
他認為,民進黨一旦開啟,以轉型正義之名,行兩蔣鬥爭之實,老百姓要懷念兩蔣時代,恐怕沒有這麼快,原因在於,現在老百姓存款還夠支撐一段時間,等到“老本”都吃光了,肚子餓了,就會知道,美好時光是在兩蔣時代。
曾榮鑑認為,看看愈來愈多人跑去大陸工作,連大學教授都要走,有本事為何不走?不是不愛自己國家,是因為執政者,沒有提供安居樂業的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