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評價指標上,中國高校往往使用外國標準,真正融入中國元素、具有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還很欠缺。”合肥工業大學校長梁樑表示:“對那些可以用世界通用指標的標準,比如代表基礎前沿科學領域學術影響力的自然指數等,我們當然也應該借鑒。但對一些社會科學領域的評價,就不能一味套用西方,而應盡快形成中國標準,在國際高等教育中發出中國聲音。”
培養一流人才
完善人才評價機制
大學是人才成長的搖籃。這既包括培養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包括要為教師的個人發展和學術研究提供優渥土壤。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而本科教育是培養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礎,是一流大學的底色,體現學校的傳統和特色。”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介紹,清華倡導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以及通識教育為基礎、通識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體系,為清華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提供了保障。
制定全球戰略,提升學生的全球勝任力,是當前大學人才培養的短板之一,也是大學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邱勇表示,在推動中國學生走向世界方面,清華大學作出了積極探索。目前,清華已與全球279所高校簽署校際合作協議,與136所知名學校簽署校級學生交換協議,有海外訪學經歷的博士生逾60%。5年來,“闖世界”本科生海外研修支持計劃累計支持1387人次走向世界各地進行學術交流。
一流的大學更需要一流的師資隊伍。但目前而言,高校在人事制度、人才評價機制、科研管理、人才有序流動等方面面臨的問題還很多。“要吸引和培育更多一流師資,特別要推動一批科學家真正走在世界科技前沿,成為世界頂尖的學術力量,這就必須深化人事管理改革。”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表示,要建立“預聘—長聘”制,促進人才能進能出;以“代表性成果”為導向,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堅持“業績、貢獻”導向,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