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游擊戰帽子戰審批戰:科研人員還坐得住嗎?
http://www.CRNTT.com   2018-01-12 15:57:01


 
  此外,許多基層科研人員反映,近些年學術會議、評審會議越來越多,這些活動有時變成了“拉關係”“拜山頭”的派對。

  “一個單位承辦多少會議,能請多少專家,似乎成了一種工作業績。我希望80%時間能待在實驗室,可安心做科研的時間越來越少。”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許琛琦說。

  “帽子”戰:瘋狂搶“帽子”人才

  科研人才激勵現“馬太效應”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高校、科研單位熱衷於搞“帽子工程”“轉會大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傑出青年、“千人計劃”等有“帽子”的人才,成為許多單位競相爭奪的對象。這一方面影響了被“挖墻腳”單位的科研進展、團隊建設、梯隊建設;另一方面也在學術界助長了心浮氣躁的不良風氣,對國家整體科研生態建設頗為不利。

  針對這種現狀,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副所長李佳建議,在科研單位績效評估中重點考核由本單位自己培養的頂尖人才數量,重點考核青年人才孕育環境的塑造和團結協作機制的創新。通過政策調整,遏制部分單位過度挖人和“帽子”人才頻繁“轉會”等無序流動。

  在人才評價機制方面,應警惕科研人才激勵中的“馬太效應”。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黨委書記邵建達表示,對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人才,宜採取階梯增長的激勵辦法,讓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人才感到“有奔頭”。雖然反覆強調不單以發表論文數量來衡量人才,但實踐中很難落實,工程技術類專家在這方面很吃虧。

  一邊是“帽子”人才炙手可熱,另一邊是科研梯隊結構嚴重不合理。在我國,許多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目前主要依靠研究生開展科研工作,嚴重缺乏博士後流動站這個中間層次。在發達國家,科研機構實驗室裡總有不少博士後人員長期在工作。實踐證明,博士後人員是實驗室成長為“參天大樹”的中堅力量,也是大科學家學術傳承、科學思想延續的重要紐帶,發展得好有可能形成學派,持續獲得卓越科學發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