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歐盟三個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德國、法國、意大利,要聯手“遏制中資收購狂潮”!雖然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在歐洲的收購熱情已經減退,但歐洲有政治人物仍然抑制不住對中國企業伸“重拳”的欲望。德國經濟部國務秘書馬赫尼希近日稱,德國計劃與法國和意大利聯手,以通過更為嚴格的歐盟法律加強對歐洲企業的保護。《法蘭克福匯報》評論說,德國外長加布里爾這邊還在警告要避免西方與中國的“技術冷戰”,那邊德國政府已在採取新措施了。
“中國對德投資額2017年是121億歐元,2016年為110億歐元,而7年前僅為1億歐元。”路透社29日稱,近年來,中國投資者在歐洲大規模進行企業併購行為,尤其是一些在相關行業具有領軍地位的重要企業被中方收購,威脅歐洲在高端經濟中的位置。
“歐洲活力”新聞網稱,中國對歐盟發動購買狂潮,令人警惕的是,與中國政府有關係的企業正在對新技術和專業知識進行戰略性投資,他們當中不止是民用,也可用在軍事領域。歐洲的科技已經出現在中國的飛機、艦船和潛艇上。在自貿背景下,歐盟國家有可能失去他們的技術優勢以及制定獨立外交政策的能力。
“安全與就業:西方的憂慮”,“德國之聲”這樣分析德國及歐洲國家對中國收購的擔心:就德國乃至歐美整體而言,對於中資企業收購行為加強監管的呼聲一再高漲,尤其是在中資表現最為活躍的2016年。圍繞庫卡以及半導體設備生產商愛思強收購案的爭議,讓不少人對中資“入侵”具備戰略意義的關鍵行業產生警惕心理。另外,也有人擔心中國企業收購後可能造成德國就業崗位流失。
“事件的真正背景是歐洲害怕‘中國製造2025’,害怕中國成為世界高科技製造中心”,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學者夫羅里揚2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歐洲一直公開倡導自由貿易和市場開放,但對中國投資者進行限制的做法顯然與這一宗旨相違背。他認為,德國這兩年不斷加大對中國投資者的打擊,先是叫停個別企業收購案。然後是去年7月增加了政府對外國企業收購本國企業的干預權。現在又是聯合法國和意大利要求從歐盟範圍嚴控中國收購,這有保護主義的嫌疑。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29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歐洲在進入中國市場時保持著技術領先優勢,如今隨著中國的發力以及未來會發生的趕超,歐洲的技術優勢很難保持下去了,這就讓歐洲很自然的有“技術冷戰”思維。這種“技術冷戰”思維認為,未來國際分工的變化會使得歐洲與中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位置互換,而中國也會如同歐洲一樣,希望一直保持對歐的技術領先。
(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