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30日電/華人學者領銜的一個研究團隊29日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了寨卡病毒暴發流行的一種新機制,由於病毒位點突變,導致病毒抑制動物宿主天然免疫防禦的能力增強,因此也使病毒感染人體的能力以及致病性得以增強。
據新華社報道,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美國得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加爾維斯頓校區史佩勇教授領銜的團隊對寨卡病毒的大規模暴發流行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
寨卡病毒在進化過程中分為兩種株型,即非洲株和亞洲株。2015年以來巴西等美洲國家出現的寨卡疫情主要由亞洲株病毒主導。史佩勇接受新華社記者郵件採訪時說,他們通過比較寨卡病毒的亞洲株和非洲株,發現亞洲株寨卡病毒NS1蛋白上的一個位點突變有效抑制了宿主的一種干擾素產生,使病毒成功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增強病毒在人體中的複制和感染能力。這為解釋近年來寨卡病毒大規模暴發流行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報告第一作者、得克薩斯大學醫學分部加爾維斯頓校區夏鴻傑博士說,寨卡病毒在傳播過程中,尤其是近年來,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進化,使病毒感染能力增強,引起大範圍流行和暴發。
2015年以來,寨卡病毒在巴西等美洲國家持續傳播。人感染寨卡病毒後可能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症狀。絕大多數寨卡病毒感染者症狀溫和,但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可能破壞胎兒大腦,導致新生兒小頭症等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