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躍上太空“看”地震 專家詳解“張衡一號”
http://www.CRNTT.com   2018-02-03 11:37:37


 
  眾所周知,地震監測是世界性的難題。那麼,太空中的“張衡一號”如何開展地震監測呢?

  “張衡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申旭輝介紹,我國境內地震分布廣、強度大、震源淺,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活動最強烈、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地震監測主要依靠陸地上的監測台站設備,地面觀測台網在青藏高原和海域地區觀測不足,制約了我國地震監測研究的水平。

  科學研究表明,一旦發生地震,地球內部的電磁信息就會發生異常,因此,構建空間電磁監測體系對研究地震機理與空間電磁擾動的耦合關係、探索地震監測新方法有著重要意義。衛星具有覆蓋範圍廣、電磁環境好、動態信息強、無地域限制等優勢,使用衛星進行地球電磁環境的研究,能夠從更大的尺度上提高對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的認識,彌補常規地面地震監測手段的不足。因此,國外利用衛星進行地震前空間電磁異常現象的研究已有多年歷史,俄羅斯、法國、美國等國家曾發射過同類衛星。

  申旭輝告訴記者,“張衡一號”衛星科學應用中心依托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建設和運行。通過監測設備,“張衡一號”可將全球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觀測數據實時傳回地面,為研究人員的科學研究提供連續穩定的大數據支持。

  “‘張衡一號’填補了我國在全球地磁場電離層信息獲取能力上的空白,提升中國全境電磁場和電離層監測能力,還彌補了地面觀測台網在青藏高原和海域地區觀測的不足,可幫助我們獲取全球震例,大幅增加震例檢驗機會。”申旭輝說。

  小小衛星跨越“三座大山”

  關於地震研究,很多人最感興趣的是地震是否能有效預測。有了天基平台“張衡一號”,我國的地震監測水平將又上一個新台階,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目前利用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尚不能直接預測預報地震,主要是用於地震電磁電離層前兆信息研究,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但我們探索地震孕育機理的腳步不會停止。”趙堅向記者強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