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個人數據收割”的害處不僅是消費者會接到數不清的“精准營銷”廣告,還可能決定消費者人生中的機會和選擇。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約翰·戴頓說,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的“點贊”行為、購買習慣、收入水平、興趣愛好等信息,會計入社會對個人的“信用評分”。假如信息“有利”,個人辦信用卡或抵押貸款時會得到更多優惠,應聘時更容易過“背景審查”那一關。
游說團體“世界隱私論壇”執行總監帕梅拉·迪克遜說,這個“評分”體系可能隱藏從種族、婚姻狀態等個人信息衍生形成的偏見和歧視。這個團體在一份報告中總結:“一個人可能永遠意識不到他或她沒能通過面試、找到工作,沒能拿到折扣、獎金、優惠或某種機會,是因為‘評分’低。”
RSA網絡安全公司的拉什米·諾爾斯提醒,垂涎個人數據的不光是廣告商和數據中介商。“黑客往往能猜中你為電腦設置的安全問題答案,如你的生日、母親閨名,因為你曾在公共空間分享這些信息……靠一些零碎信息就可以拼凑出一份相當準確的個人檔案,別人可借此盜用你的身份。”
諾爾斯建議,網絡用戶限制向第三方分享個人信息有不少辦法,如更改瀏覽器設置,以防本地終端記錄訪問信息;使用廣告攔截軟件,不用真名登陸網站,或使用虛擬專用網絡。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