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留法博士寫擀面論文火了 只為幽默一把
http://www.CRNTT.com   2018-04-16 00:09:49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叢蒼是面條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昨日,不少人將這篇文章發給了趙叢蒼,“我雖然沒有仔細看,但我覺得這是個好事,我國的面條文化歷史悠久,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推廣。”

  趙叢蒼說,有學者從自然科學方面對面條進行研究,說明擀面過程是有科技含量的,而且他們得出的結論更為準確科學,可以拓寬人們認識面條的維度,進而增加社會對面條文化的關注度,對面條本身的研究,也能起到推進作用。對於這個現象他感到很高興也很關注,“希望不止這一個人,未來能有更多其他領域的專家對面條進行多方位的研究。希望這樣的討論更為熱烈,對我們推廣面條、弘揚面條文化起到推動作用。”

  >>現狀

  我省已有面條博物館在建

  “吃面不僅僅是吃這麼簡單,還應是一種文化的享受過程。”據統計,全世界60%以上的人都喜歡吃面,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群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體素質的提高,吃面已經從僅僅滿足饑餓感提升到文化層次,人們需要在吃面的過程中增加文化享受,這是和社會發展所匹配的。另外,站在歷史的角度上,如果把吃面的過程變成享受文化、傳承文化的過程,就會得到積極傳承,如果不傳承不重視這種文化可能就會消失。

  趙叢蒼說,要對面條文化進行傳播,博物館是一個好的選擇,這一點趙叢蒼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近年來一直在呼籲。他說,意大利面條博物館已經有了400年歷史,而他們的面條歷史只有2000年,我們國家卻長達4000年。陝西面條文化博大精深,建立面條博物館,會鞭策我們做的更快更好。

  趙叢蒼稱,目前省內已經有不少人在付諸行動做這件事,位於太乙宮的一個面食博物館已經進入裝修階段。還有其他三四個博物館也在進行中,他相信這件事的前景一定會很廣闊,因為任何東西都需要文化,他希望今後能夠將這些博物館整合起來,形成集團化的模式,產生足夠大的影響力。(來源:華商報;華商記者 趙瑞利 實習生 張靜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