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1日電/諾貝爾獎可謂學術界最高榮譽,一獎難求。但美國學者柯恩伯格竟在父親奪下諾貝爾生醫獎的47年後,獲頒諾貝爾化學獎。柯恩伯格認為,關鍵就在於讓孩子獨立、鼓勵自由思考的教育模式。
中央社報道,美國生物化學家柯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出身研究世家,父母都是生物學家,柯恩伯格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他繼承父母衣缽走上科學家的道路,並且找出基因訊息的複製過程,2006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其實早在柯恩伯格獲得諾貝爾獎的47年前,他的父親也曾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他們兩人也成了諾貝爾史上第6對父子檔,令人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家庭能夠一連催生2名諾貝爾得主。
“諾貝爾獎絕對不是遺傳性疾病”柯恩伯格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開玩笑地說。他認為,過去之所以有那麼多諾貝爾父子檔,主要是過去科學家很少,很多科學家的父母也是科學家,同一個家庭的成員才有可能先後得獎,但隨著科學家數量增加,未來這樣的情況可能愈來愈少。
柯恩伯格說,家庭對於孩子的智能、社交或其他方面確實有一定影響,但最重要的不是刻意指導孩子學特定才藝或學科,而是讓孩子獨立,鼓勵他們盡可能自由去思考、去做想做的事,從小培養創造力和獨特性,並從中獲得滿足感,找到對的方向。
到底科學有什麼魅力,讓柯恩伯格願意畢生投入其中進行研究?柯恩伯格表示,化學是萬物的基礎,造就人們身旁一切的物質以及所知的世界,對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都相當重要,例如藥品、能源、各種設施都是化學的重要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