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海灣產油國近來紛紛興起煉油熱潮,緣何? 
http://www.CRNTT.com   2018-05-30 09:50:05


  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海灣產油國近來紛紛興起煉油熱潮,這是出於經濟多元化、平抑國際油價波動、緩解財政壓力等方面的需要,也有利於改善營商環境和增加就業。

  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賈比爾近日宣布,將在未來5年投資450億美元,建設世界最大的單一綜合煉油和石化聯合體,將阿聯酋產出的原油精煉加工。該公司還計劃到2025年把煉油產能提高至150萬桶/日,在20年內將其石化產量提高2倍。

  與阿聯酋一樣重視煉油能力建設的還有不少其他海灣國家。例如,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不久前在紅海沿岸投資建設兩個煉油廠,使其煉油能力達到了540萬桶/日,比10年前提高40%。科威特新建的埃爾祖兒煉油廠,原油加工能力超過60萬桶/日,將於近期投產。

  海灣產油國紛紛興起煉油熱潮,首先是經濟多元化的需要。長期以來,經濟結構單一、過度倚重原油出口一直是海灣產油國的頑疾。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油價暴跌,畸形經濟結構的弊端暴露無遺。海灣國家痛定思痛,決心擺脫對原油出口的依賴。經濟多元化成為海灣地區多國政府的施政重點。其中,沙特政府開出的“藥方”包括出售國家石油公司股權,建立世界最大主權財富基金。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指出,要“戒除石油癮”。沙特出台的2030願景計劃提出,沙特的非石油出口比重將從目前的15%增長到2030年的50%,今後沙特的主要收入來源包括投資、製造業、房地產和旅遊。阿聯酋則鼓勵私人投資進入社區設施建設領域,如投資社區市場、公園和公共停車場等。阿布扎比上述煉油項目的建成投產,將增加阿聯酋石油的附加值,為該國GDP增加1%。阿曼則著力推動非石油產業發展,加快杜庫姆經濟特區等工業園區建設。

  其次是平抑國際油價波動的需要。國際油價起起落落,使不少原油輸出國經濟坐上了“過山車”。高油價帶來經濟“繁榮”,低油價則使各國政府財政收入捉襟見肘,入不敷出,經濟增速陡然下降,甚至主權評級遭下調。一般而言,煉油廠的利潤要高於原油開採。煉油廠的最大成本支出是原油,海灣國家發展煉油產業,原料就在國內,可以就地取材,有著不可比擬的成本優勢。更重要的是,發展煉油產業,發展多元化的石油下游產業,可以大幅度延伸石油產業鏈和拉升石油價值鏈,增強其應對油價波動的能力,熨平油價周期,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再次是緩解財政壓力的需要。海灣國家工業底子大都比較薄,石油加工能力有限,一方面將其產出的原油大量低價銷往亞洲、歐洲和美國的煉油廠,另一方面卻不得不高價進口成品油和石化產品。美國能源信息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沙特、阿聯酋和伊拉克三國的成品油進口量相當於整個美國的進口量。一進一出,自然是肥了外國的煉油廠,虧了本國消費者。為保障民生,海灣國家對燃油實行補貼,這給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國際油價低迷時,阿聯酋還一度出現了10多年來罕見的經常賬戶赤字。為減輕財政壓力,阿聯酋在2015年取消了燃油補貼,並從今年起開始對部分商品和服務徵收5%的增值稅。近年來,沙特在原油加工方面已取得了長足進展,其成品油在滿足國內需要的同時,還出口歐洲市場,成為歐洲進口柴油的主要來源。沙特的目標是將其煉油能力提高到1000萬桶/日。

  最後是有利於改善營商環境和增加就業。失業率居高不下是海灣國家經濟的另一頑疾。高油價造就的高福利,使不少海灣國家居民過上了安穩富足的好日子,一些人貪圖安逸懶於創業就業。時間一長就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一方面是大量本國人無所事事,另一方面是外籍勞工充斥各行各業。如在阿聯酋,建築工人、超市收銀員、商店職員、酒店服務員等,清一色都是“老外”。同時,海灣本國人卻難以找到高質量的、體面的就業崗位。發展煉油產業,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技術引進。巨額投資進入煉油業這樣的實體經濟,將帶來正面效應,提升當地的投資環境,創造新的、體面的就業機會。阿聯酋政府就預計,該國發展煉油產業將在2025年前創造1.5萬個就業崗位。

  (來源:經濟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