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四維改良法”主要整合了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抗逆性水稻這四大要素。“我們利用暗管排水,加快耕作層淋鹽效率,阻隔深層鹽碱水隨毛細管作用上升導致的返鹽/碱,將工程改碱用水與農藝用水融為一體,實現水土鹽的平衡,同時還能回收灌溉用水。目前,該技術已在我國五大類型的鹽碱地應用於生產實踐。”張國棟說。
但上述科研人員認為,鹽碱地的治理和利用是綜合措施的效果,土壤鹽分的排除、養分和水分有效供給必須結合在一起,不能單純強調抗鹽碱品種的作用。
爭論四:試驗結果不理想?
今年5月,作為精准扶貧計劃的一部分,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新疆岳普湖縣試種了300畝海水稻。該縣的土壤鹽碱度在17‰左右,通過大水漫灌加土壤調理劑等手段,科研人員將土壤中的含鹽量降到8‰。根據預期分析,到10月初成熟時,岳普湖縣海水稻畝產量最低可達300公斤。但當地一位專家表示,該試驗基地的種植情況並不樂觀,“基本不可能結實,更不可能有經濟產量”。這樣的試驗基地共有6個,其他基地的情況是否與此類似尚不清楚。
關於新疆試驗,張國棟表示,心選取了十幾個有可能高產優質的耐鹽碱雜交水稻組合材料,結合四維改良法進行測試和種植示範,目前表現良好。“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接待過其他專家到訪基地,不需要以過程數據證明什麼,只有測產結果才有意義。”他強調。
來源:《中國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