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內科技期刊怎樣留住高水平論文 
http://www.CRNTT.com   2018-10-12 13:14:43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人們衷心期待對相關制度的積極改革,能推動國內中文科技期刊走出“多而不強”的困境,使高水平論文投向國內期刊,讓媲美《科學》《自然》的頂級科技期刊得以不斷湧現,成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發布平台

  前不久,在北京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633次學術討論會上,我國科技期刊“多而不強”困境引發熱議。中國科協組織編纂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7)》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在辦的科技期刊數量已達5020種,總量僅次於美國和英國,位居世界第三。但與會者認為,我國科技期刊質量參差不齊,存在優質稿源枯竭、在學術交流中被邊緣化的風險。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載體,也是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近年來,隨著中央對科技創新工作高度重視、科研經費投入持續增加,我國學術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力都增長迅速,給科技期刊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國302種英文科技期刊中,有99種為2010至2016年之間創辦。

  不過,雖然我國在數量上已是“科技期刊大國”,但與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相比,當前我國科技期刊的質量和水平還有待提升。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6年,我國SCI收錄期刊發表的論文僅占同期全球論文總數的1.68%,我國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的“引文影響力”不足同期中國全部SCI論文的一半。

  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在於,我國很多優勢學科的高水平論文大多發表在國外期刊上。在學術界,甚至流傳著“一流二流論文投國外,三流四流論文投國內”的說法。改變我國科技期刊“小、散、弱”的局面,讓高水平科技期刊不斷湧現,使之成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發布平台,已成為學術界和社會公眾共同的呼聲。

  我國中文科技期刊也曾有過輝煌歷史。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及青蒿素等重大學術成果,都是發表在國內中文科技期刊上而被世界廣為認可。但業內人士指出,過重的行政干預、“重國外輕國內”“重英文輕中文”的科研評價制度、陳舊而僵化的管理體制,讓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科學研究的進步之間不再協調,並陷入“學術影響力低—缺乏高質量稿源—學術影響力難以提升”的惡性循環,甚至淪為灰色論文產業鏈肆意張狂的舞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