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2月4日電(作者 汪毅夫)我是1950年次的老人,告老退休,理所當然。從2017年11月開始陸續卸去本兼各職 、2018年8月正式退休。卸任前後、退休以來的一年間,我在中評新聞網寫的學術隨筆已成250篇之譜。算起來,這一年除去參加各種會議(主要是多種換屆會)、多次外出講學和一度住院療傷的時間,幾乎是每天寫一篇。
有朋友說我是“有段位的段子手”,因為我寫的多數是段子,是“學術段子”。這話中聽,老人怎麼聽怎麼高興!我很高興為退休生活找到“段位”:寫學術段子、從學術角度精准“發揮余熱”的位置。
記得30余年前在母校課堂上,聽孫紹振教授講散文“散與不散”的特點。他忽地拉開、又忽地拉上夾克衣的拉鏈,說散文寫作“放得開收得攏” 正是如此這般 。孫老師講課的情景令人傾倒而又印象深刻。為什麼散文不散?因為有主線、有作者的中心意思在焉。從題目看,我寫的學術段子散亂得很,一會兒說東、一會兒道西,但我預設的中心意思卻是明確的:描述和論述海峽兩岸的聯結點,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和政治的。話題和談資或有重複,而重複是為了強調,是為了擴列受眾,是為了秒殺破壞兩岸聯結的言論乘隙而起的空間。學術段子並不是新創的文體,學術段子即古已有之的隨筆、筆記之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近世文史隨筆選粹叢書》和中華書局出版的《清代史料筆記叢刊》收列的多是學術段子。用簡短的篇幅、簡潔的語言講淺近的道理,傳遞文史知識和政治信息,學術段子確實是受眾可以接受的形式。
還記得今年春暖乍寒時節,小區通知停止供暖。我摸了摸暖氣片,卻還是熱的。我即刻明白,這叫發揮余熱。我曾語人曰,推動學術進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吾人一生的志業。現在告老退休了,也放不下、不放下,我當繼續發揮余熱。2019年的退休生活有新的規劃,除了“段位”,還有“講席”。今後將以講學為主,我將更多地到高校講課。當然,我會和所有的老年朋友一樣,放慢腳步、延長時間。
2018年12月2日記
(作者汪毅夫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