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打破了西方工業大國對這個盛會的壟斷
http://www.CRNTT.com   2018-12-03 13:43:06


希拉里在上海世博會考察美國館
  中評社北京12月3日電/12月3日,看起來是平平常常的一天。不過時間倒退16年,2002年的12月3日,卻是不同尋常:中國上海贏得了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那簡直是堪比北京獲得2008年夏季奧運會舉辦權的高光時刻。

  而《參考消息》報紙的勤奮小編,又扎進報紙堆,一點也沒敢揉眼睛,細致地記下了當時台前幕後的各種點滴。

  世博會舉辦權的“小波折”

  在2002年11月28日《參考消息》報紙中,駐莫斯科記者熊伊眉寫道:“俄羅斯人普遍認為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中國上海,他們承認,上海在國內和國際宣傳聲勢上超過了莫斯科。然而從利益均衡角度看,他們又認為俄羅斯理應獲得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權,因為中國已獲得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權。”

  當然,現實有點打臉——

  2002年12月5日《參考消息》報紙上就刊載了題為《上海挑戰2010 世博與奧運雙至上海與北京媲美》的文章,其中美國《洛杉磯時報》12月2日文章提到“居住在中國最活躍的城市的上海人信心十足。從市長到小學生,不管你和什麼人聊天,他們都自信地說,上海1700萬人民有足夠的能力成功舉辦世博會。”

  果不其然:上海世博會是歷史上參與者最多的一屆世博會,與會的國家和組織達246個,遊客人次達7300萬。

  美法政要齊現身

  其中,最顯著的效果是“世博外交”——《參考消息》2010年4月30日報紙寫道“上百名外國元首、政府首腦和政要將在世博期間來華參觀,出席開幕式的外國政要將有數十人。”

  首先是美國和法國的政要出席:

  2010年3月16日《參考消息》報紙的標題是《美借世博會對華開展文化外交》,裡面記敘道:“世博會提供了一個開展文化外交的機會。不到一年前,美國館是否能建起都還是個未知數,但每個人都知道,必須在5月1日開館。展館負責人說‘上一次美國與數百萬中國人展開直接而親密的對話是在什麼時候?我們視之為一個用一種讓人難忘和非常積極的方式介紹美國的機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