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第二位的是放射科,原因是私營體檢業務大增,需要大量醫生看X光片和掃描等寫報告,導致部分公院要由其他專科醫生看片,近來就發生三宗事故是公院醫生疑“看漏眼”,沒有留意到可能是腫瘤的相片陰影,其中有骨科醫生,目的是看病人骨頭狀況,不像放射科醫生會留意到骨頭以外的腫瘤。
搞保護主義 對不起病人
增加醫學生名額,是救不了近火的遠水。為了紓緩人手不足的壓力,醫管局推出增聘退休及私家醫生兼職的措施,但是只能稍為分擔工作,而醫療券所發揮的分流往私家醫生的作用亦有限,主力重擔仍然是放在公院全職醫護身上。
公院工作負荷愈來愈重,環境日益不理想,當私營醫療機構重金挖角,就促成更多有足夠經驗的醫護人員另擇棲身之所,加劇公院人手不足的困境,反過來令更多人萌去意,形成惡性循環,並且影響到對病人的服務。
社論說,早日解決這個結構性問題的其中一個途徑,是容許更多非本地培訓的醫生有限度在公院執業,但是醫學界的強烈保護主義心態構成很大阻力。現時有限度註冊的執業期限雖已由一年延長至三年,投入公院服務的這類醫生也“倍增”至十名,醫管局另收到約二十份初步評為合資格者的申請,但是,和五百至一千個的缺額相比,仍然是杯水車薪。
有關方面須提高這個計劃的吸引力,包括容許這類醫生在公院服務滿三年後,毋須再經實習考核即消除其在本港執業的限制,同時以更大力度與意志克服障礙,大幅增加輸入外援的人數,藉此紓解本港“醫生荒”,這才是對照顧市民醫療需求負責任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