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化與中國新形象
http://www.CRNTT.com   2019-02-24 00:09:09


 
  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教授在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兩岸社會文化交流——從物化世界到人化世界”的論文中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之間最大的公約數,是最大的“民意”,幾乎沒有哪個人、哪種勢力敢於否認和質疑和平發展;換個角度說,誰要否認和質疑和平發展,誰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被歸入兩岸關係發展歷史潮流的“異類”。同樣,中華文化是兩岸認同的最大紐帶,無論兩岸關係多麼緊張對立,談起中華文化兩岸同胞還是有很多共同語言,顯然它是情感聯結和心靈契合的源頭,也是兩岸關係能夠走近、走穩、走好的原發動力和基本依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扎扎實實的兩岸社會交流和文化交流,既然是兩岸最大的“民意”,和平發展需要以更深入的社會交流來夯實、維護和擴展,也需要兩岸同胞以達成心靈契合、增強中華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來促進和提升。

  國務院台辦原副主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在大會演講中提出,中華文化猶如一束無比堅韌的紐帶,把億萬炎黃子孫中華兒女牢牢地連接在一起,永不分離。如果說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脊樑,那麼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文明古國,到21世紀,依然是一個蓬勃向上、充滿活力的大國。他指出,長久以來,台灣始終保持著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關鍵也是中華文化所起到的紐帶作用。台灣文化是整個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又和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王在希認為,民進黨蔡英文上台以後,為了疏遠大陸,擺脫中華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千方百計地推動“去中國化”,搞“文化台獨”,目的就是想消除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影響。但中華文化已經深深扎根於台灣的土地,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蔡英文當局的圖謀顯然是徒勞的。

  中華文化總會原秘書長、台灣著名作家楊渡以“渡海傳燈人”為題,講述了1949年隨國民黨撤退台灣的一些知識分子,如南懷瑾、江兆申、殷海光、楊念慈、俞大綱、周德偉等人,在台灣傳播中華文化的動人故事。這些老師都是歷經抗戰、內戰的烽火,流離半生,渡海來台,在杏壇上覓得一方淨土,就那樣安靜地生活下來,為台灣,為文化傳下燈火。楊渡表示,中國有很好的教育文化。無論時代怎樣變動,戰亂怎樣劇烈,很多知識分子衹要看到教席和孩子求知的眼睛,就會選擇留下來把文化傳承下去。台灣從之前的“花果飄零”變成現在重回中華文化甚至可以有所創新的局面,要感念1949年渡海傳燈人世代,正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塑造了今日的文化創新。

  浙江海洋大學黃建鋼教授提出,中國國家的統一問題是一個時代問題。面對新時代的新問題,一定要用新思維去思考和解決,衹有新思維才能挖掘出和利用好新資源。對解決新問題,一定要利用和依靠新資源。同時,新資源的被發現和利用,也是新思維的重要體現。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海洋思維,就是一種新發現。從兩岸錯綜複雜的關係中發現海洋關係,也是一種新發現。沒有水的兩岸統一,至多衹能達到一個“融合”的程度。“融合”狀態即使契“合”得最無隙可擊也可分清楚彼此。要想真正達到一種混為一體的狀態,一定是一種在“合”的基礎上再加“水”的狀態。這種狀態就是一種水乳交融的狀態。所以,也衹有在台海兩岸是一種“水合”的過程和狀態——利用海洋思維和海洋文化進行統一、合一和融一的工作,台海兩岸的關係才能達到一種“融洽”的程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