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5日電/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製造業進入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創新成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六項重點任務,第一項就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增強製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如何落實好這項重要任務、更好以創新助推製造業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經濟日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呂薇文章表示,應該看到,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體是企業,核心是實現發展動力的轉化,關鍵是提升企業的創新動力和能力。下一步,要重點圍繞解決製造業面臨的融資難、綜合成本高、投資收益下降等實際問題,營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營商和創新環境,加快製造業強國建設。
深刻認識製造業創新的階段特征
文章分析,當前,中國創新要素在向企業集聚,製造企業創新投入產業占比高,製造業成為中國技術創新的主力軍。與此同時,中國製造業創新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企業創新能力逐步提升,從引進技術為主轉向自主研發,國內技術供給能力增強,產業布局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部分領域的技術應用進入世界前列。
具體來看,現階段中國製造業創新具有以下特征:創新活動相對集中在高技術產業;創新以自主研發為主,國內技術供給能力不斷增加;製造業合作創新以產學研合作為主,客戶和供應商在具有重大價值的合作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小企業是製造業創新的活躍力量,大中型企業的技術創新比較普遍,投入強度高;產品創新以國內市場為主,國內大市場是製造業創新的優勢,進入國際市場的新產品比例偏低,企業創新的國際競爭力有待增強。
此外,創新模式呈多樣化趨勢,技術創新與改進管理相互促進。分行業看,高技術和中高技術行業中,技術創新企業的比重普遍高於傳統行業,且技術創新的企業比重高於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中產品創新多於工藝創新。傳統行業中管理創新的企業比例普遍高於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中工藝創新的比例較高。結果表明,目前,高技術行業主要靠技術創新提高競爭力,並且產品競爭激烈;而隨著成本優勢減弱和技術含量增加,傳統行業不僅需要進行技術創新,更需要通過改進管理來提高競爭力。
綜上所述,中國製造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企業的創新活動不均衡不充分。一是企業之間的不平衡,少數創新型企業與大部分跟隨企業並存。二是領域和行業間的不平衡。高鐵、特高壓、航天等少數領域的新技術應用處於世界前沿,但大部分企業還處於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製造業大而不強,核心關鍵技術不足,高端裝備和關鍵部件依靠引進和進口。三是全球知名企業較少,與製造大國的地位不相稱。
與此同時,影響製造企業創新的重要因素也值得關注。
一是人才與激勵機制。全國企業創新調查結果顯示,按照重要度排序,企業普遍認為人才和激勵機制是影響創新的最主要因素,其餘依次是企業管理、信息、投入能力和優惠政策等。當前,企業對各類影響因素的認同度普遍提高,內部激勵機制和企業戰略對創新的重要性前移,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和關注創新,而且企業認識到加強內部管理的重要性。
二是企業盈利能力與研發投入能力。企業的盈利水平影響創新投入能力。與國際高技術製造業相比,中國高技術行業的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R&D)強度偏低。除了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裝備製造業的R&D強度高於2%以外,計算機、醫藥、通用設備、儀器儀表等行業的R&D強度均低於2%。而國外同類高技術行業的R&D強度均高於5%。
三是知識產權保護和稅收政策的激勵作用。根據全國企業創新調查數據,按照政策效果的明顯度排序,60.4%的企業認為創造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政策效果比較明顯,其餘依次為吸引和培養人才、R&D經費加計扣除、高技術企業減免稅等。同時,創新型企業普遍呼籲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根據使用率排序,製造企業保護知識產權的方式依次為技術秘密、商標註冊和申請專利。
四是企業管理水平。通常,管理能力強的企業能夠有效組織創新要素,創新效率較高。世界銀行一項研究表明,在40個製造業比例較高的國家中,中國企業的管理指數低於平均水平。因此,要提高製造業的創新能力,亟待提升製造企業的管理水平。
還要看到,企業治理結構也影響創新的投入產出效率。完善的企業治理結構有利於建立激勵創新的管理機制。根據統計分析,在各類治理結構的企業中,股份制公司的創新投入強度和創新產出效率最高,說明改進企業的治理結構對企業創新投入產出也有較大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