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村非經商,風險不可忽
富人治村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不少學者、基層幹部指出,這一模式潛藏的風險也值得重視。
——以企業化思維治村,影響村莊公共利益和民主決策。
中部某鄉黨委書記告訴半月談記者,“老板村官”熟悉商業世界的競爭邏輯,但公共服務態度往往不夠端正,紀律意識相對淡薄是隱患。當地某城郊村選了一個富人當村主任,治村和治企一個思路,取得一定成績,但兩件事情的處理引發了矛盾。
一是對於村裡每年要投入數十萬元運行經費的公共交通和公共文體設施,他認為是虧本的,想要關停。二是辦企業形成的“我的地盤我做主”思維根深蒂固,讓村裡“四議兩公開”無法正常運行。
——增加群眾參與村莊治理難度,權力結構固化,影響基層民主進程。
富人在財力和社會資源上的優勢,客觀上抬高了選舉門檻,普通村民容易淪為看客。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林輝煌認為,鄉村新富憑借較強的致富能力,許諾與捐贈並用,足以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使基層村莊的權力結構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