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協委員徐曉鴻發言(中評社 徐夢溪攝) |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中評社報道組)11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徐曉鴻在發言時指出,立足新時代,我國基督教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化方向,積極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的制定和中國基督教第十次代表會議的召開,為在更高起點上推進基督教中國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下為徐曉鴻發言全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我國基督教的中國化方向,是黨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更是中國教會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近代以來,基督教是伴隨著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而大規模傳入中國的,被稱為“洋教”,我國任何地方的教會,都不過是西方差派傳教的結果,是“基督教在中國”,不少信徒缺乏國家意識,因而人們說:“多一個基督徒就少一個中國人。”眾多教案的發生,特別是“義和團運動”和“非基督教運動”,促使教會產生了“自立運動”和“本色化思考”。這是早期我國基督教內“中國化”的努力。然而在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舊中國,在西方差會勢力把持下,這些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周恩來總理就指出,“一個宗教團體,對新中國有無益處,要以愛國與民主兩個條件來鑒別。”“中國基督教會要成為中國自己的基督教會,必須肅清其內部的帝國主義的影響與力量,依照三自的精神,提高民族自覺,恢復宗教團體的本來面目,使自己健全起來。”以吳耀宗先生為代表的教會有識之士發起三自革新運動,1954年成立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在組織形式上割斷了同西方差會的關係,我國基督教第一次擁有了完全自主的主權,“自治、自養、自傳”深入人心。1958年,聯合禮拜的實現,消除了宗派弊端,是基督教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教會不斷適應時代發展,從“三自”到“三好”,再到神學思想建設的開展,基督教界人士與黨和政府同心同德,教會事業取得了一定成績。應該說,我國絕大多數教牧人員和信徒是愛國愛教的。歷史上,不少教會先賢在國家民族危亡之際,積極參與愛國救亡運動,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近年來,信徒中湧現出全國勞模、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感動中國人物、全國道德模範以及行業領軍者,反映出廣大信徒對祖國和對所從事行業的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