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地域廣度,《山海經》的時間跨度也很長。神話研究學者、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教授葉舒憲老師從先於甲骨文字的史前文化大傳統開始,以對玉石神話的信仰為線索,為觀眾刷新了《山海經》的解讀史。
“文明國家的起源條件不是理性與科學、哲學,而是由特定的神話觀念支撐的信仰。”葉舒憲回溯到萬年以前,找到中國人自古以來對玉及其代表的精神價值的崇拜,證明了玉神話觀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他指出,《山海經》作為記錄各種資源的書籍,其中記錄了140處產玉之山和16處白玉,可見玉的寶貴性。為了確定《山海經》中記載的國家政權所掌握的玉石資源記錄的真實性,文學人類學研究會14次玉路考察,整理出了一部西玉東輸的歷史。“這個歷史也是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國家,其核心價值形成的歷史。”
以傳統神話激活現代藝術創作
《山海經》作為一部集華夏族人想象力和上古價值觀為一體的源頭作品,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已經成為數字時代創作者們不斷開掘的創意富礦。
畫家熊亮認為,神話是最初的精神典型,至今影響我們,甚至未來命運,人工智能和全球化,就像造人和巴別塔的故事,而拯救的方舟也許是宇宙飛船,中國神話永遠和土地密不可分,所以才有類似流浪地球的想法。基於《山海經》創作的音樂能夠讓大家聽到來自遠古的聲音,感受到神話世界中的精神與力量。音樂製作人葉雲川分享了他在以山海經為藍本進行音樂創作時的心路歷程。葉雲川認為,音樂是一個抽象的語言,而上古神話中的精神和高貴的品德可以通過音樂語言來傳遞,給人帶來力量,引領現代人由精神,由靈魂高度,隨著古老先輩的呐喊中穿越時空,激蕩出民族的未來和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