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發力供給側促金融支持實體經濟
http://www.CRNTT.com   2019-04-18 08:45:10


  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可以說,金融和實體經濟從來都是共生共榮的關係。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近年來,實體經濟發展遭遇一定瓶頸,金融、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大量資金游離於實體經濟之外。解決這一問題,根本上是要有效引導金融資源更多地進入實體經濟,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尤其是要解決好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這不但是確保金融自身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之舉,也是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的務實舉措。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農業銀行張傑青文章表示,應該看到,實體經濟“融資難”是特定行業在特定時期出現的結構性問題。資本的逐利性必然導致更多資金從回報率低的行業向回報率高的行業流動。實體經濟出現一定程度的“融資難”,其中既有金融機構供給方面的問題,也有實體經濟自身的因素。一方面,金融機構作為獨立經營的市場主體,面臨著生存發展的需要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其必然對資產效益和安全性有嚴格的要求。另一方面,實體經濟近年來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經營風險增加,其利潤增長率的起落亦影響著金融機構對其的信心和預期。在此背景下,切實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更好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就必須遵循金融發展規律,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一)

  文章指出,促金融更好支持實體經濟,關鍵是要在供給側切實發力。

  一是增加中小金融機構的數量。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金融業規模日益壯大、功能逐漸完善,但對比實體經濟的多樣化需求,金融機構的覆蓋面和供給能力仍顯不足。需進一步增加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的數量,以實體經濟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設立一批針對性強的民營銀行、社區銀行、小微銀行,鼓勵地方性民營金融機構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促進城商行、農村中小銀行等回歸本源,創新和加強農村金融服務,改進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進一步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增加有效供給。

  二是繼續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一方面要搭建各類融資平台,鼓勵和吸引各種專業銀行、中小銀行、地方銀行進行精准支持,增強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實體企業的信貸支持,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做好重點領域和其他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新興產業和製造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支持。另一方面需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構建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落實民間投資支持政策,積極推動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健全金融支持產業帶動脫貧的掛鈎機制。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