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一帶一路”是一項世紀工程,在目前來說,您覺得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何讓這一世紀工程發展得更好?
劉宏:我認為“一帶一路”要想更好走下去就需要加強制度化建設,需要相關的機制。
機制可以分為多種類型,第一個是中國自身主導,比如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的推動;第二個是多邊的機制,類似亞投行,亞投行已經起了很好的作用,有多國的參與而且也獲得了比較好的效益與口碑。另外,我認為也可以成立一個類似的多邊機制,比如“一帶一路”基金會。基金會可以由中國發起,邀請多國參與,治理的規則上秉持共同協商和討論的原則,支持一些社會化的民間項目,推動具體落實“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就像亞投行一樣,中國在亞投行出資比例將達30%,但是中國已經表示不行使否決權,而是使用多邊協商的機制。在這樣的設想下,“一帶一路”基金會面向社會、面向民間的跨國協商,所產生的影響會非常廣泛,而且是能超越經濟和投資領域,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
這也需要參與國自身的機制建設。新加坡政府非常支持“一帶一路”。因此,新加坡政府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發展局(Infrastructure Asia)致力於打造成為區域基礎設施融資的重要平台。這一類型的機制會讓“一帶一路”項目在各地更好地落地。
中國網:中國智庫應該如何加強與國外智庫的合作,共同助力“一帶一路”?
劉宏:首先,智庫機構要真正了解“一帶一路”建設,不要回避“一帶一路”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正確應對這些困難和障礙,最終提供智力支持,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西方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有誤解時,中外智庫的學者可以研究從哪個角度回應,或者在政策的制定中發揮智庫支撐引領作用,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智庫可以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咨詢服務,比如中國企業在當地雇傭的工人有不少來自中國,那麼如何通過不同的方法來使當地的工人更多地被雇傭,通過這種溝通的結果產生直接的效益。這些都是中外智庫可以共同去做的。
當然,中外智庫合作舉辦面向公眾的國際型論壇與活動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論壇與活動不一定在中國舉辦,因為中國人已經非常了解“一帶一路”倡議,所以需要走出去,讓智庫的學者面向世界。南洋理工大學成立的“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在非洲、緬甸、新加坡舉辦了很多場的論壇,目的在於如何站在當地機構和社會的角度,把“一帶一路”和中國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中國網:“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大量的國際化人才,您覺得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哪些經驗是中國可以向新加坡借鑒的?
劉宏:新加坡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在國際化人才培養,而且把國際化人才與本土化人才結合,並沒有把它中間劃一條線,作一分為二的區分。新加坡的人才培養有兩個基礎,一是培養本土人才,二是引進國際人才。一方面推動本土人才國際化,同時引進國際人才本土化。新加坡的人才培養在這方面一直是走在前列的。新加坡的人才培養有一整套的機制,這個機制不僅僅注重怎麼引進人才,而是更注重怎麼樣培養人才,讓人才有充分發揮的空間。同時有一系列措施作為配套,讓他們融入當地社會,這是值得借鑒的地方。(記者王琳)
(来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