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醫改十年交出亮眼成績單 三大難題尚待攻克
http://www.CRNTT.com   2019-08-31 08:28:28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海在調研中發現,江蘇蘇南和蘇北地區的醫療籌資能力存在較大差異,且地區和部門間籌資時會出現不協調的情況。“省管縣的財政經費參與統籌時,市一級是指揮不動的,需要省裡出面協調,同時也存在財政和醫保部門協調難的問題。”

  城鄉間的醫療資源分配失衡問題也一直備受關注。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司長鐘東波表示,不同保障制度下的保障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平均保障標準是4200元/年。與此同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約只有720元,如何提高地區間保障能力的均衡性是下一步醫保供給側改革的重點。

  東南沿海省會城市一位醫保局幹部表示,目前該市醫療資源仍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老城區,新興人口聚集區的醫療資源仍顯薄弱。“互聯網+醫療”推進過程中,部分區域技術壁壘、信息孤島現象尚未杜絕,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水平亟待提升。

  何錦國認為,醫改文件和規劃都明確了政府衛生投入的增長幅度,但是近年來受宏觀經濟的影響,財政醫療衛生投入增速放緩,波動也比較大,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尚未有效建立,人口大省投入力度加大,地區間不平衡問題非常突出。

  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尚未消除。近年來,媒體時有曝出醫療機構過度醫療、套取醫保資金等負面信息。有的公立醫院給醫務人員設定創收指標,有的將收入與藥品、耗材、醫學檢查等業務收入直接掛鈎。儘管新醫改致力於破除“以藥養醫”的陋習,但仍然存在變相逐利的情況。

  從實踐來看,破除“以藥養醫”的惡性循環,單靠調整藥價還遠遠不夠。李玲指出:“公立醫院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是要為醫院和醫生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藥改只是第一步,取消了‘以藥養醫’,沒有執行配套政策,就會變成以‘檢查養醫’‘以耗材養醫’等等。”

  專家表示,正是由於公立醫院的創收機制尚未消除,致使醫療機構熱衷於快速引入檢測儀器,特別是採購大型醫療設備,最終導致公共衛生費用上漲過快。

  “消除逐利機制不是讓醫生拿低工資。”鐘東波建議,全面推行醫務人員崗位薪酬制,崗位薪酬既不與藥品、耗材、服務等正掛鈎,也不負掛鈎,讓醫生回歸看病的角色,讓藥品回歸治病的功能。

  深化醫療供給側改革 合力守護健康中國

  從2009年到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74.8歲提高到77.0歲,嬰兒死亡率從13.8?下降到6.1?,孕產婦死亡率從31.9?下降到18.3?……醫改十年來,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和衛生健康的公平性有所提高。

  近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國家層面出台《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

  從破解“看病難、看病貴”到重視預防、營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展望醫改未來,原衛生部部長高強表示,下一步應該善於把推動“三醫”聯動改革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有機結合。

  “每個人是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儘管醫療管理機構、醫院、健康產業和市場都負有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職責,但不能忽視個人在推動醫改進程、參與健康行動中這個最為關鍵的要素。

  何錦國指出,下一步醫改要認真研究界定政府和市場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投入責任,確定公共衛生服務主要是通過政府籌資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個人三方合理分擔費用。特別要加大宣傳力度,讓群眾認識到個人永遠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做好衛生健康事業的共建共享,三方力量都需充分發揮。

  多位專家表示,經過十年的探索,醫改已經能夠更加全面地看待和適應健康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轉型。未來醫改將從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治已病層面,向支撐健康產業發展,營造公眾健康生活方式延伸。

  李玲表示,未來醫改將在包括建立醫院醫生的正確激勵機制,統籌協調部門聯動,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充分發揮和利用“互聯網+醫療”技術優勢,推動藥品、器材、藥材的國產化等方面持續深化供給側改革,合力尋找全民健康的中國道路。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劉宇軒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