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發揮政策性金融優勢要避免三個誤區
http://www.CRNTT.com   2019-09-06 08:36:04


  中評社北京9月6日電/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的宗旨與天職,也是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與一般性生產企業類似,多數金融機構也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經營行為也可能帶有盲目性、自發性、逐利性。因此,受利益驅使,金融企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追逐投資熱點有餘,對扶貧、“三農”、長周期項目或領域支持不足的情況。同時,過度逐利還可能引發部分金融企業忽視中長期穩健收益,轉而追逐短期風險收益比更高的項目。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周琳評論文章分析,每當這些痛點、風險出現之時,也正是政策性金融大顯身手的時候。

  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國政府支持下,以國家信用為基礎,運用各種特殊融資手段,嚴格按照國家法規限定的業務範圍、經營對象,以優惠性存貸利率,直接或間接為貫徹、配合國家特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的一種特殊性資金融通行為。

  政策性金融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但在實踐中,一些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因為對其缺乏了解,存在認知上的誤區,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

  誤區一,認為“政策性金融完全不以營利為目的,基本相當於准公益性金融部門”。事實上,政策性金融機構一般是帶有很強社會責任屬性的金融企業,但總體上仍以保持微利為目的,不可能也不應該不盈利。在遇到重大項目和大額貸款審批時,政策性金融機構同樣要開展充分的前期調研,最大程度規避風險,處理好服務實體經濟與防風險的關係,發揮好政策性金融逆周期調節作用。

  誤區二,認為“解決服務實體經濟‘痛點’及風險,僅靠政策性金融一己之力足矣”。這一觀點的錯誤之處在於過分誇大了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忽視了商業機構的“跟投”作用。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政策性金融機構要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需要通過政策性融資引導商業資金等共同支持實體經濟。

  政策性金融機構主要依托國家信用支持,運用政策性信貸品種以及管控國際項目風險經驗,為部分項目融資攤低成本,降低風險,並通過聯合融資及組建銀團等方式吸引商業資金參與。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機構擁有海外機構、專業人才,掌握大量信息,能夠幫助“走出去”的企業更好適應當地環境,融入當地社會;另一方面,能夠帶動中國產品、勞務、技術、標準等“走出去”。“一帶一路”項目特別是海外投資與承包工程項目,大部分使用國內的設備、技術和標準,由國內企業派人實施和管理。

  誤區三,認為“政策性金融機構只針對大中型國有企業,極少做普惠金融,忽視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需求”。根據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應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端正發展理念,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比重,改進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基於此,政策性金融自然不可能僅僅按照“以大為美”的邏輯發展。

  在近年來的實踐中,像中國進出口銀行這樣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大多能夠不斷創新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幫助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三農”項目落實融資及規避風險。有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通過政策性業務品種與自營業務品種相結合,幫助小微企業“走出去”;還有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通過融智服務,幫助小微企業落實項目,管控風險。這些經驗都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良好實踐。

  文章最後說,要解決民企融資難題,僅僅依靠政策性金融機構長期“輸血”是不夠的。發揮政策性金融優勢除了要釐清概念、走出誤區,更需要企業苦練內功,加大科技投入,向創新要效益,提升“造血”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