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70年財政增收3000倍,民生保障今非昔比
http://www.CRNTT.com   2019-09-26 08:53:32


  中評社北京9月26日電/9月24日上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舉辦第一場新聞發布會。會上,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70年來,全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增長了近3000倍。現在一天的財政收入,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初期8個年頭的規模。財政“蛋糕”不斷做大,為各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

  新京報發表評論表示,財政規模是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而中國財政支出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財政收入增長近3000倍,這既意味著國家實力的增強,也意味著,財政對民生的投入也實現了巨大的增長,民眾獲得感得到極大提高。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中國財政收入的規模很小: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為62億元。而當時,中國有4億人口,財政收入平均到每個國民身上,僅有15.5元左右。而到了2018年,中國全年財政收入達到183352億元,人均財政收入約13144元,兩相對照之下,財政之於民生的改善,可見一斑。

  文章分析,要說財政對民生的改善,無非體現在扶貧、養老、基本醫療等諸多方面。而我們不論是從直觀感受還是從具體的數據來看,70年來財政對民生的改善都是天翻地覆的。新中國成立之初,國人還普遍吃不飽肚子;到改革開放以後,經濟迅速發展,財政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社會救濟保障能力得到明顯改善;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財政收入更是大幅增長,以此為後盾,民生大禮包也越來越多:免除農業稅,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免費,建立覆蓋城鄉的低保制度……凡此種種,都是財政收入倍增給民生帶來的紅利。

  不妨拿剛剛過去的2018年為例,當年,全國扶貧支出達到4770億元,增長46.6%;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補助支出增長11.4%;對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補助支出增長9.4%……這些涉及基本民生的支出,增速均明顯高於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7%的增速。這說明,當政府的“錢袋子”越來越鼓,用於民生的支出就越來越多,民眾也就能更好地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

  要看到,隨著中國財政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家用於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鼓勵科技創新方面的支出也日漸增多,這些也都是民生改善的“基座”。不斷延長的高鐵、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橫跨南北的南水北調工程、繁榮發展的電商經濟等,都為民眾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而這背後,豐厚的財政收入功不可沒。

  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實行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強化民生改善的力度。實施減稅降費,通過降低企業稅率,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等,企業和個人的稅收負擔都得到相當程度的減輕。這也對穩增長、促民生,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民生支出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政府支出則在不斷地“瘦身”:嚴格壓縮一般性支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確保財政更多地用以照拂民生。一鬆一緊,就能更好地實現財政“用之於民”的目的。

  文章最後說,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民眾由普遍貧窮到接近實現全面小康,中國財政對民生的改善作用是巨大的,而新時代財政“蛋糕”越來越大,改善民生就更有底氣。相信,隨著中國公共財政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民眾的獲得感也將得到持續增強。當然,也要認識到,持續改善民生,提高財政收入、加大財政的民生支出外,也要做好開源,特別是用好社會融資,為改善民生夯實基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