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做強產業基礎須破解幾個難題
http://www.CRNTT.com   2019-10-12 08:43:53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國家工業主管部門發布的這一消息令人自豪。但欣喜之餘,我們也不應忘記,門類最完整,並不意味著基礎最強大、競爭力最強。

  不獨工業基礎,就整個產業基礎來看,我們同樣存在大而不強、大而欠優的問題。我們雖然已經是製造大國,但在製造產業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基礎軟件、操作系統等方面競爭力還不強,許多產品依賴進口。這也是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央強調做強產業基礎的原因。

  從做強產業基礎來看,我們需要破解幾個發展中的難題。第一還是發展思路問題。我們知道,新中國成立時幾近一窮二白,還面臨發達國家技術封鎖。在這種情況下求發展,需要自力更生,發憤圖強,以最快最省的方法和路徑打下工業基礎,不管好賴,先得有,“瓜菜代”也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從落後中追趕,“有水快流”“三來一補”“市場換技術”,先發展起來再說。這些“效益優先”的階段性發展思路,使我們擺脫了經濟長期困厄的局面,也一定程度上導致產業基礎不牢、產業鏈運作水平低。

  進入新時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發展主線,黨中央明確提出要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這既是我們應對外部複雜環境的立足之本,也是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對這一新的發展思路,各地各部門以及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要跳出自身,看高一層、看遠一程,才能全面理解,沉下心來,久久為功。但是,囿於慣性思維、既有成效、條塊局限等,轉變發展思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也是為什麼多年前就發出“做大做強”的呼聲,但整體上我們仍然處於產業鏈中低端的內在原因。

  另一個難題就是各自為戰、體系分割的機制。產業基礎能力不是一個部門、一個地區單打獨鬥可以完全解決的,需要整體創新氛圍與具體支持舉措相結合,需要產業上下游甚至不同產業相互銜接,需要不同地區互相協作,還需要耐得住寂寞,允許一定時間聽不到“響聲”、看不到“動靜”。這就需要有配套的體制機制措施,政府做好該做的,市場能做的還給市場,從政策支持、考核檢查到鼓勵創新以及支持創新的風險負擔、產業鏈協同、上下游聯動攻關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讓上下游、不同區域都敢於作為。當前,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消除身份障礙,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研發創新成果一視同仁,這樣才能形成合力。

  還有一個難題,就是把“做強”與“開放”對立,把“自主”與“合作”分割。閉門造車的教訓過去不少。產業分工是全球分工的產物,任何產業體系都不是與世隔絕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能取得巨大成就,也得益於開放合作。因此,做強產業基礎,需要我們具有更開放的視野和更開闊的胸懷,在產業鏈全球一體化背景下進行布局和優化,堅持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努力突破關鍵核心領域,補齊重大短板,提升產業鏈水平。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瞿長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