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轉型的必然要求
http://www.CRNTT.com   2019-11-01 08:38:39


  中評社北京11月1日電/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從實體經濟延伸至金融領域,以優化結構、提升效率為核心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新時代金融改革發展的政策重心與主線。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投融資研究中心主任黃國平文章表示,近年來,中國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但金融系統僅依靠量的增長已難以滿足實體經濟多層次、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導致金融總量充裕與結構失衡並存的低效格局。

  一是金融總體杠杆仍偏高,支持實體效率較低。長期以來,中國社會融資增速與M2同比均維持在較高水平,常年高於名義GDP增速。儘管高杠杆支持了過去十幾年的經濟增長,但隨著杠杆率不斷攀升至高位水平,全社會債務負擔壓力愈益嚴重,經濟總體承受高杠杆壓力和抵禦系統性風險的能力在下降。

  二是金融資源分配不均衡,融資結構不平衡。中國社會融資結構分布存在直接融資占比過低、間接融資占比過高的不平衡問題,而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中,企業高度依賴以銀行為核心的信貸系統,導致企業資產負債率持續攀升。金融資源配置方面,大量供給集中於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地區,而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金融供給力度普遍不足。此外,重資產、重抵押的滯後金融服務模式也導致金融供給多投向於國企等大型企業、基礎設施、房地產等傳統領域,對中小微企業、綠色創新產業的支持則嚴重不足。

  三是金融機構發展不協調,業務同質較為嚴重。當前,中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中,銀行業金融機構規模龐大、占比偏高,而其他金融機構規模則相對較小。同時,銀行業金融體系資源大多集中於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而中小金融機構占比較低,使得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等發展相對不足。銀行業服務對象、金融產品、服務模式趨同,同質化嚴重,削弱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能。

  四是貨幣傳導機制不暢,金融市場發展失衡。近年來,央行通過降准、再貼現等手段為銀行體系提供了足量低成本資金,但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主體卻依然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這一方面源於國內存貸款利率“雙軌制”並存,從而影響政策利率向市場利率的傳導效率,同時,也與此前過度膨脹、野蠻擴張的同業理財、委外業務所導致的資金空轉、脫實向虛不無關係。各類不合規結構化理財、證券信托和表外非標業務無序發展等一系列金融亂象不僅嚴重扭曲了金融系統市場化資源配置功能,而且抬升了系統性風險水平。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