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0日電/新華社今天發表國際時評,題為世界不歡迎“新柏林墻”,全文如下。
11月9日是柏林墻倒塌30週年紀念日。曾經,橫亙在東西柏林間的這道高墻,不僅是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的分界線,也是冷戰中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分水嶺。柏林墻的倒塌,也象徵著冷戰的結束。
然而,人們回顧這個歷史時刻之時,更應該關注當下:一些無形或有形之墻,似乎正在被築起。
從德國自身來說,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差距顯而易見,且東部的發展似乎陷入某種停滯狀態。如今,德國估值最高的500家公司中,只有7%的公司總部設在東部。換言之,東西德之間依然橫亙著一堵社會經濟發展的無形之墻。正是由於這堵墻的存在,東西德民眾的身份認同差異凸顯。曾經屬於東德的薩克森州,近一半的當地民眾認為自己首先是東德人,然後才是德國人,這一比例遠高於統一之時。
從歐洲大陸來說,柏林墻倒塌之後,歐洲一體化進入提速期,推動一批東歐國家在新世紀加入歐盟。然而,近年來,隨著歐盟內部發展失衡,民生困境加劇,民粹思潮暗涌,社會“離心力”日益加大。
英國“脫歐”更是為逆歐洲一體化的大潮推波助瀾,分明要在大不列顛與歐洲大陸之間豎起新的無形之墻。事實上,“脫歐”爭議的實質焦點之一,就是愛爾蘭與北愛爾蘭的邊境地帶到底要不要“建墻”。
從全球格局看,以柏林墻為標誌之一的冷戰是全人類的不幸。國家間因意識形態分野而互相隔閡乃至劍拔弩張,屢次遊走于熱戰邊緣。冷戰結束後,世界迎來全球化浪潮的新契機,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