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補齊灣區協同創新發展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9-12-01 09:35:08


  中評社北京12月1日電/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開拓區域發展新空間,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新平台,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內實現最優配置,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按照國家規劃要求,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管理創新還有較大空間。雖然香港和澳門具有很多經濟管理方面的國際經驗,例如有應對系統性風險的豐富經驗、有成熟的人力資本管理體系等,但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對促進創新和國際先進的企業管理制度的引進尚不通暢。這種管理創新不足使廣東在管理創新意識、內部文化、培養低風險試驗能力、長遠發展規劃等方面與國際先進制度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廣東區域內產業發展的統籌協調機制仍未建立,造成很多地區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問題。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廣東省2017年全省電子信息業銷售產值3.6萬億元,占全國34%,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優勢,但多地區均將電子信息列為支柱產業,這就需要對電子信息產業結構進行優化,還要仔細考慮如何安排重大項目建設、軟件園建設以及如何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有效結合等問題。

  二是科技創新仍有巨大潛力。灣區內大部分企業創新能力仍顯不足,致使大灣區產業陷入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困局”。粵港澳大灣區雖已初步形成規模較龐大、結構較完整的產業體系,但對標世界一流灣區,尚未充分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從2018年湯森路透全球百強創新企業排名看,粵港澳大灣區僅有華為和比亞迪兩家企業入選,同期,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分別入選25家、11家和5家。創新能力較弱限制了大灣區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三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2017年,珠三角很多城市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僅為15%左右,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已經達到27.9%。從細分行業看,大灣區仍以批發零售業為主,金融、信息服務、租賃及商用服務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占比較低。企業自身創新能力不足,加上生產性服務業對產業轉型升級支撐不力,使國際上先進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無法無差別地採用或引進。

  四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地區之一,也是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和創新人才重要的集聚地。但大灣區創新資源存在一定程度“馬太效應”,創新能力的提升更多集中在深圳、廣州等中心城市,創新資源和成果也加速向其集聚。比如,深圳市集中了廣東省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2017年廣東省2.68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中,有2萬件來自深圳。因此,大灣區內其他城市需要在高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和科技創新上發力,在產業價值鏈分工上補足科技短板。

  管理和科技創新是區域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信息化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信息化網絡建設加快,供應鏈服務能力增強時,區域將憑借供應鏈協作網絡,聚集大量創新企業,形成良性循環。具體到粵港澳大灣區的情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推動協同創新發展:

  一是以大灣區內部間學習交流推進管理創新。大灣區內部經濟形態多樣,廣東可以借鑒和學習港澳經濟管理制度和市場經濟規律中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部分,創新市場管理、公司治理、市場機制,努力改善經濟發展的制度機制,縮小廣東省與港澳尤其是香港間的“制度差距”。

  二是基於差異化的發展水平進行產業布局。深圳和廣州具備科研和科技創新優勢,香港和澳門在高端服務業和金融業具備優勢,其他城市在製造業具備優勢。廣深、港澳、其他城市三組不同區域、不同經濟形態的城市,要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創新,進行合理的產業體系布局規劃,在產業結構上達到水平相當、互為補充的合理結構,實現整體協同創新發展。

  三是打造大灣區自貿港。世界灣區發展大都遵循“以港興城、港為城用、港以城興、港城相長”的發展規律,大灣區需要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外向型經濟,充分利用香港和澳門自由貿易港、廣東自由貿易區做支撐,建設大灣區自貿港,形成富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集群。要著力形成法治化水平高、知識產權保護好、企業運營成本低的全球一流營商環境。自由貿易港更是支撐大灣區成為全球投資、貿易、金融、航運新規則引領者的重要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既擁有強大的珠三角製造業,又有全球前沿的高科技產業與眾多科研院所,區內已經成立14個國家級高新區。其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活躍程度,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構建科技原發、源頭創新、組合創新的集成平台,並使一些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機制創新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粵港澳大灣區或將改變全球經濟科技格局,成為全球市場最活躍、科技水平高、創新能力最強的灣區。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洪章(中國建設銀行原董事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