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為何有些惠民政策成添堵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9-12-07 08:41:09


  中評社北京12月7日電/寒冬最是問暖時。日前,中國政府網刊發了國辦督查室赴河北、山西的調查情況,對沒有有效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的部門進行了通報。記者注意到,首個被通報的案例是在推行清潔供暖中,因取暖補貼發放嚴重滯後,致使取暖成本居高不下、設備使用率低。群眾挨冷受凍,又如何能感受到惠民政策的溫度?

  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要扎實做好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作,確保群眾安全溫暖過冬。推行清潔供暖這一惠民政策,初衷是讓群眾過一個溫暖清潔的冬天,本該讓群眾心生溫暖,有些地方卻在執行時出現偏差,最終讓群眾挨凍添堵。

  例如,為清潔取暖進行供熱管道改造,本是保障群眾溫暖過冬、保護生態環境的民生實事,但西部某省會城市去年進行改造時,就曾讓當地群眾意見很大。究其原因,這座城市地下管廊、供熱改造等建設項目幾乎“四面開花”,全城最多時40多處道路封閉施工,一度躍居全國“首堵”,一些公交車臨時改線致居民出行不便。

  缺乏溫度的執行,不僅讓民生實事成了群眾“槽點”,還暴露了城市治理能力的短板。類似的情況,還有近日備受熱議的“改廁成擺設”。據媒體報道,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檢查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現場檢查發現,一些村鎮中已經完成改造的廁所不好用、不能用,廁所長期閑置,成了“擺設”,暴露出一些地方的廁所革命中出現了“為改而改”“一改了之”等問題。

  農村改廁,是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一環,是惠民生的務實之策。但要真正把好事辦好,就要考慮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自然環境禀賦和百姓生活習慣等因素,採取適宜的改廁模式,確保政策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的全流程惠民。生搬硬套、搞“一刀切”的機械執行,不僅影響政策落實效果,還容易引起群眾反感。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惠民之事,多源於憂民之心。記者發現,惠民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好事沒有辦好的原因,大多是在政策執行中只考慮力度,而不考慮溫度的機械執行。換言之,一些部門和幹部沒有真正將實事當做好事來辦,沒有真心扛起肩上的責任,而是急於完成任務,導致好事沒辦好,實事沒落實,暖心的事卻讓百姓寒了心。

  惠民政策落地生根的關鍵,是各級領導幹部牢固樹立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把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群眾利益和為民情懷不僅體現在政策制訂的初衷,更應體現在透出暖人溫度的政策執行全過程。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執行有溫度,惠民才能有力度。片面追求力度,落實缺乏溫度,機械執行就難免會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只有力度加溫度,才能真正把好事做好,提升群眾的獲得感。

  如何保有並提升政策執行中的溫度,關鍵還要看實事求是的准度。真正做到實事求是,讓政策執行有溫度,就要善於掌握政策、把握精神,能在因地制宜中將政策有針對性地執行好。會不會實事求是,敢不敢實事求是,能不能實事求是,不僅是領導幹部執政能力的試金石,也是部門擔當作為的晴雨表。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 何晨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