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激發脫貧攻堅的強大內生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9-12-11 08:41:20


  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當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既要盯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也要盯緊已脫貧群眾,以更明確的思路、更精准的舉措激發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

  長期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多方力量,根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實際情況,以多種精准扶貧手段和方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要物質保障和政策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本;外因唯有通過內因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要做好對貧困地區幹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培訓、組織工作,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引導他們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靠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這些重要論述,對於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防止“一幫扶就脫貧、不幫扶就返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志和智,就是內力、內因。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要想“弱鳥先飛”,首先要有“飛”的意識和“先飛”的行動,思想上不願意“飛”,“等、靠、要”思想嚴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沒有內在動力,外部幫扶再多,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前一些地方出現了幹部作用發揮有餘、群眾作用發揮不足的現象,“幹部幹,群眾看”“幹部著急,群眾不急”,個別貧困戶甚至認為國家支持、幹部幫扶是理所應當,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內生動力。外力可以提高脫貧速度,但僅僅依靠外力又會導致依賴性過強,即便脫貧了,也很容易返貧。“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必須以扎實有效的宣傳、教育、培訓、組織等措施,從思想上拔窮根,激發貧困群眾參與脫貧的內生動力。

  第一,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擺脫貧困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業、社會的事業,更是貧困群眾自己的事業。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讓貧困群眾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引導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創造美好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投入脫貧攻堅的同時,大力激發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互動機制。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注重發揮黨員“雙帶”作用,構建農村基層脫貧攻堅“村為主、貧困戶為主、群眾做主”的工作機制,通過學習研討、組織培訓、基層講習,進一步轉變貧困群眾的理念和思維,引導形成艱苦奮鬥、自強自立、苦幹實幹的精神狀態,不斷釋放貧困群眾努力奮鬥的潛在能量。

  第二,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然而一些貧困群眾存在畏難情緒,不願不敢參與。分析原因,既有不少貧困地區深處大山、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較少,對新鮮事物接受程度不高的歷史地理原因,也有貧困群眾受教育程度低、長期從事傳統小農生產、較少參與現代市場活動,加之缺乏資金、技術,害怕面對市場風險等現實客觀原因。為此,要化解“怕”的心理,激發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的積極性,首先在產業選擇上,政府部門應重在引導,立足本地資源禀賦,尊重貧困群眾主體意願,讓貧困群眾充分參與決策;其次在產業組織上,可探索多種利益聯結模式,讓貧困群眾充分分享產業發展紅利。特別要發揮鄉土社會傳統,用身邊人、身邊事帶動貧困群眾參與產業。對貧困人口中有勞動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資源,但缺資金、缺產業、缺技能的,要立足當地資源,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宜游則游,通過扶持發展特色產業,實現就地脫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