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手藝,還需要歷史、化學、材料學等知識
文物修復人才的巨大缺口,有著複雜的成因。
孫峰介紹,上博和上圖的文物修復事業均起步於上世紀60年代前後,修復師多出於名家且傳承有序,但隨著社會變遷和新修復技術的面市,修文物“傳幫帶”的傳統方式也需要更新發展。“如今,業內對於文物修復的要求不再僅僅是‘修復’,更講求與科技保護理念的結合;人才需求也隨之改變——從業者不僅要手藝高超,還要掌握歷史、化學、材料學、藝術史等專業知識。”
課題組發現,上海雖有不少院校開設了文物修復專業,但目前的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並不匹配,“首先,傳統技藝‘傳幫帶’要轉化為系統的現代教學模式,目前尚缺乏探索,導致教學成效難以評估;其次,文物修復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但在招生中還是將其歸於文科或藝術類範疇,理工科知識薄弱,因此成為科班學生的一大短板。”
此外,從在校學習到進入文博單位直面文物修復,還需要長達數年的理論和實踐準備,但囿於文博單位的屬性,這一行業的薪酬待遇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文物修復行業是一項耗時長、回報率低的事業,它並非紀錄片局部展現得那麼唯美動人,光靠情懷難以維持,它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吃得了苦。”孫峰表示。
上海需要組建文物修復專業科研機構
半個多世紀以來,上博為自身和國內外機構修復了大量珍貴文物,也為培養修復人才不斷輸血。上博“青銅器修復技藝”“古陶瓷修復技藝”“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古代家具修復技藝”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集蘇、揚兩派之大成,形成了上博特色,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著名修復師邱錦仙、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著名修復師顧祥妹等均出自上博。近年來,上博修復專家還多次受邀前往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冬宮)博物館進行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