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國產導彈僅限於中短程,目前已部署的和正在研發的導彈射程分別在150公里至2000公里不等。據估計伊朗目前擁有各類中短程導彈數百枚,此前就由革命衛隊對伊拉克基地發射了多種型號的導彈。而伊朗早在發射導彈幾天前就已明確發出警告,這實際上是在提醒美國有足夠時間採取防範措施,從而避免造成過大的傷亡。
上世紀80年代的那場戰爭使伊朗和伊拉克大動干戈長達8年之久,但自從美國於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並推翻薩達姆以來,伊拉克便誕生了由什葉派主導的政權,於是雙方迅速走近。而在其中起到穿針引線作用的就是什葉派武裝“人民動員組織。”伊朗不但向其提供裝備和其他物資,而且負責訓練和指揮,據悉其人數不下10萬人,並擁有裝甲車這樣的重型裝備。通過與“伊斯蘭國”勢力的作戰,其實力不斷得以提升。在前年的伊拉克國民議會選舉中,接近該組織的政黨獲得不少議席,從而使該組織具備了政治上的話語權。
除了上述“人民動員組織”以外,伊朗革命衛隊還在中東廣泛培植和支持類似的代理勢力,黎巴嫩的“真主黨”便是其中之一。這些勢力在中東地區形成了“什葉派新月帶,”而蘇萊馬尼在其中非常活躍,美國將其視為眼中釘,必欲去之而後快,也就是由於這一原因。伊朗多年來之所以如此精心培育這些代理勢力,就是因為它明白自己在軍力上不可能成為美國的對手,但一旦發生戰事,則可以通過發動這些勢力不斷對美軍予以騷擾,讓其不得安寧。因此在8日的襲擊之前,哈梅內伊就明確表示:將採用一切手段實施報復。
於是在1月8日,伊拉克境內的多個美軍基地遭受了35枚火箭彈的襲擊,由此拉開了第二波攻擊的序幕。據伊拉克媒體披露,親伊朗武裝組織負責人明確表示,這次是他們對美國採取的報復行動,其力度大於來自伊朗境內的打擊。由於“人民動員組織”一直受到什葉派大國伊朗的支持,其勢力日益壯大。1月3日與蘇萊馬尼同時罹難的穆罕迪斯,便是該組織的領導人,該組織一直在伺機復仇。雖然未看到對此負責的聲明,但很可能是該組織已將復仇付諸實施。
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納斯拉拉在12日還表示:此番襲擊並未因此終結。我們的目標是將美軍趕出這一地區。但蘇萊馬尼遇害,畢竟使伊朗對這些代理勢力的掌控能力受到了明顯削弱,伊朗今後還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這些勢力,目前還不得而知。雖然伊朗無意與美國全面抗衡,但類似的報復襲擊顯然還可能此起彼伏。果然,1月12日在伊拉克的拜萊德空軍基地就再次遭到火箭彈襲擊,4名伊拉克空軍官兵受傷,蓬佩奧對此表示非常憤怒。
在清除蘇萊馬尼後,在有關採取這一行動的根據是蘇萊馬尼的重大威脅上,特朗普與國防部長埃斯珀的說辭並不一致,此舉清除表明在將這一方案付諸實施之前,美國對這一行動的嚴重後果並未做出準確的預判。據美國廣播公司本月10日和11日的民調顯示,56%的美國公眾對特朗普政府的這一定點清除行動並不認可。認為此舉使得美國“更安全了”的人僅為25%,而認為“更危險了”的被調查者多達52%,對美伊爆發全面戰爭深感不安的民眾則多達73%。接下來特朗普政府如何善後處理,將成為全世界的關注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