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如何讀懂中國經濟的基本面
http://www.CRNTT.com   2020-02-11 09:11:55


 
  第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風霜砥礪下,中國形成了具有強大動員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的國家制度,歷史上曾經一次又一次地面臨自然災害、戰爭等重大威脅,但始終迄今不倒,展現出巨大的韌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轉變,現在正處在“強起來”的關鍵歷史時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提出了十三個方面的“堅持與完善”,為國家長治久安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只要我們繼續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就一定能再次激發出巨大的經濟內生動力與潛力,支持中國經濟行穩至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根本保證。

  第六,互聯網相關數據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證明和希望所在。《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多次提到“數據”,如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依法保護個人信息等等。這是對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認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近年來中國各類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數字經濟發展一飛衝天。2008年,中國數字經濟的總規模僅為4.81萬億元,占同期GDP的比重僅為15.2%。到2018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31.3萬億元、34.8%,十年間增長了6.5倍。更重要的是,中國網民基數極為龐大,2018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8.6%。這一數字超過整個歐洲人口的總和,形成“互聯網世界”中巨大的基數,催生出難以想象的規模效應和生態圈效應,這是未來新經濟形態最豐美肥沃的土壤,也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希望與未來所在。

  文章進一步分析,除了以上六大要素之外,支持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穩中向好的因素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中國GDP 總量為3678.70億元,人均385元人民幣(相當於48美元),僅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8%,幾乎處於赤貧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體系由小到大、從弱到強,現在不僅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完備的國家,而且工業生產能力、產品質量等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以鋼鐵為例,目前在中國每年出產9.7億噸的鋼鐵產品中,僅有2000萬噸需要從國外進口。在這2000萬噸中,其中完全不能自己生產的僅占5%,能生產但質量還需要提升的占15%。換言之,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鋼鐵大國、鋼鐵強國。這些改革開放以來積累起來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利於妥善應對短期經濟下行帶來的風險壓力,並為轉向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與巨大的內需潛力。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中國作為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的效應正日漸顯現。可以用以下五組數字來表述中國經濟之“大”:14億人口、9億勞動力、4億中等收入群體、1.7億高素質勞動者、1.2億市場主體。僅以其中中等收入群體一項而言,就超過美國人口總和。超大經濟體具有龐大的市場空間與消費容量。在此僅試舉一例,2019年“11.11”電商購物節中,在24小時內僅天貓一家的銷售額高就達2684億元,全網更是高達4104億元。這些數字,分別是美國2019年“黑色星期五”74億元銷售額的5倍和7.9倍。龐大的市場和強勁的消費能力不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持,還將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是中國長期向好的重要法寶。

  網絡化的基礎設施。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適度超前、統籌銜接的一體化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初步建成。截至2018年末,中國鐵路、公路里程分別達到13.1萬公里和48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里程分別達到2.9萬公里、14.3萬公里,均位居世界第一。全國港口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2.4萬個,民航機場達到235個,均高居世界前列。縱橫成網、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將偌大的中國緊緊地聯結在一起,人員、貨物、信息快速流動,並將那些地處偏僻的腹地帶入中國經濟的大網中,激發出強勁持續的經濟增長潛力。

  此外,我們還有渴求創新並對美好生活懷著強烈願意的人們,以及能將所有人凝聚在一起的強大制度力量,所有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堅實基礎。只要我們洞悉歷史發展的周期律,站在更高的角度觀察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就一定能冷靜、客觀、辯證、積極地看待短期經濟數據的起伏,“不畏浮雲遮望眼”“風物長宜放眼量”,看到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內在決定因素,共同努力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